【同事】陈云谈实事求是:是毛主席倡导的革命作风
在推动邓小平复出的同时,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也在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开展起来了。早在“四人帮”被粉碎不久的1976年11月25日,陈云就致信叶剑英并华国锋,转交了黄克诚夫人关于请求黄克诚回北京治眼疾给华国锋、叶剑英的信。陈云在信中说,黄克诚是红三军团的老干部,军队干部对他比较熟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新四军二师到东北。全国解放后,他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中央财经小组与我接触较多,曾有几次应我要求调动军队汽车支援河北农田基本建设,感到他是照顾全局的,为人是克己朴素的。他的眼一只已瞎,另一只也很危险,为了治愈他唯一的一只眼睛,请考虑调他回京治疗。陈云的意见被中央政治局接受,同意调黄克诚回北京治疗眼病。
提出给黄克诚治病这件事,只是陈云推动平反冤假错案的开始。此后,他从具体事情入手,多次推动平反冤假错案。1977年8月23日,他在同遵义会议纪念馆来访人员谈话,回答有关遵义会议等历史问题时,提到了刘少奇和张闻天,认为刘、张二人也对遵义会议上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起了作用。当时,刘、张二人均是党内确定了的负面人物。陈云能这样为他们说公道话,是需要勇气的。同年9月26日、27日,陈云两次应邀前往中国革命博物馆审查《中共党史陈列》,再次提到了刘少奇,并指出所谓刘少奇的“和平民主新阶段”问题,这句话不要再提了,这是见之于文件的。“文化大革命”中对此批得很厉害,我查文件,发现东北局的“七七”决议也有这句话。这个决议是我起草的,但我不可能发明创造这句话。后来问周总理,他说这是1946年1月17日停战令上的话。陈云讲这些话,具体涉及到了对刘少奇历史功过的评价问题,其中心意思就是:过去我们给刘少奇定的所谓“罪名”,其中是有问题的,这为他后来提出为刘少奇平反作了很好的铺垫。
1978年1月3日,陈云就转送胡耀邦关于王鹤寿“历史问题”的来信一事,致信华国锋并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指出:王鹤寿是1937年国共合作时我党从国民党监狱中要出来的,在审查党的七大代表资格时,从当时的所有材料看,他的历史是清楚的。建议由中央组织部把他的材料再审查一次,并把他调到北京治病。在陈云的建议下,王鹤寿从外地回到北京,并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
1978年4月24日,陈云就转交曾志关于陶铸历史问题的来信一事致信华国锋并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他指出,陶铸是在国共合作后由我党从监牢中向国民党要出来的。此案牵涉到一大批省部级干部,弄清陶铸问题非常必要,建议由中央组织部主持,会同专案组,将全部案卷和有关人员都调到北京,再审查一次。
陈云率先从几件事情入手,提出平反冤假错案问题,在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许多蒙冤被屈的干部及其家属开始敢于向组织提出平反问题了;另一方面,有陈云这样的老同志带头提出平反问题,固守“两个凡是”的人想压制平反冤假错案也压制不了。正是在陈云等人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央逐步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邓小平的复出,改变了中央政治局领导班子的状况;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使一大批老干部重新担任了领导职务;而一批紧跟“四人帮”的造反派头目则被清除出各级领导班子,这样一上一下,就改变了中央委员会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状况。这种重要的人事变化,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