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记
2017年01月23日 11:1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明远
九审三校体现权威与专业
在组委会、编委会成立后,中华书局同时成立了编务办公室,由《百篇》副主编许逸民担任主任,《月读》杂志编辑部主任刘彤担任副主任,《月读》编辑部承担具体编辑工作。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介绍说,在《百篇》的选目和撰稿阶段,编务办按照要求对篇目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序,分批将写就的稿件呈送给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审阅,随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直至形成定稿。
记者了解到,在《百篇》的九审三校中,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共计五审,中华书局在常规的三审之外,又将书稿交由熊国桢、沈锡麟等已退休的出版社资深编审对书稿进行审读。
书稿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后,中华书局专门组织编辑部、美术设计部、出版部等相关部门召开了编辑工作会,对书稿的编辑流程、图书的版式设计、审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版时间等进行了安排和布置。《百篇》责任编辑吴麒麟告诉记者,当他和另一位责任编辑彭玉珊拿到书稿时,书稿已经经过五审。在具体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会将书稿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统计,征求袁行霈、陈来、陈祖武、许逸民等几位主编、副主编的意见。
那么,哪些问题需要进行讨论呢?吴麒麟告诉记者,编辑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把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或一句话的解释,大到一篇文章的解析。“主编给我们的意见是,尊重作者的写作,不能随便改动硬伤之外的内容。比如在看哲学意味比较浓厚的《崇有论》的解析时,我们把一些不明晰的表达圈出来,看看作者能否替换更易懂的说法。”吴麒麟说。
一些问题会拿到主编会或编委会讨论,每次会议结束后,刘彤都会以书面形式对会议精神和要求进行总结和整理,并及时向中华书局领导汇报,书局在局务会时进行讨论,并对后续工作进行安排。
在《百篇》编辑过程中,编辑与校对进行了紧密配合。吴麒麟介绍说,编辑与校对一起核对了《百篇》中文章的底本。有时候作者给出的文字与所列底本并不一致,校对指出后,编辑要进行统一。翻开《百篇》下册,全书末尾的参考书目翔实地列出了多篇文章所依据的底本。“这项工作体现了中华书局作为老牌古籍出版社的权威性。通过核对底本,我们希望人们在需要引用古文时,能够通过《百篇》列出的参考书目直接引用。”吴麒麟说。
内容形式兼顾学术与通俗
“世称经典岂无因?常读常新启后人。经史子集充翰苑,诗文辞赋汲精醇。修身养性承传统,治国安邦寻本根。一卷百篇今在手,古文观止得传薪。”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百篇》编委赵仁珪在座谈会上朗诵了他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收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这首诗正道出了《百篇》出版、传统文化普及的意义。
为了提倡和帮助读者潜心阅读原典,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百篇》文前有题解介绍背景,文中有注释解析疑难,文后有解析阐释文章主题,发掘深刻内涵,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编辑进行把关。吴麒麟举例说,个别作者平时写学术文章比较多,在做题解、注释、解析方面,文字表达偏学术化风格。比如在写题解时,经常用文言色彩比较浓的话,又如,一些文章内容比较偏,而作者在注释中引用了不为大众熟知的古文,编辑这时都会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修改其文字,让语言再通俗平实一些。
对于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开发更加便于读者携带的普及本、电子版产品的建议,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回应说,目前推出的16开的版本是一个“珍藏本”,版式舒朗,字号比较大,适合读者在家中认真翻阅。这个母本推出后,中华书局将收集编委会提出的意见,与中央文史研究馆探讨如何进行系列开发,出版32开、价格更便宜的版本,推出电子书、有声书等大众读者喜闻乐见的版本,这些都在中华书局的考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