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记
2017年01月23日 11:1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明远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经典百篇助益当代社会”,书写着这样两行文字的图书红色腰封,将上下两册共800多页的白色封面精装书环绕。这套捧在手里颇感厚重的文选图书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在日前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百篇》虽然只收录101篇作品,但选文包含了先秦诗歌、辞赋以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类文体,它既是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百篇》在选目、编辑过程中经历了精细的九审三校。中华书局编纂团队立足于现实需要,追求学术的高水准,又坚守学术的规范,兼顾读者需要,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说。
“打捞”前人忽略的作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百篇》主编袁行霈向记者介绍了《百篇》项目的由来。2015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上提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议用“百篇”的形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选。总理的倡议得到了参事和馆员的热烈响应,参事室党组将编纂文选的工作确定为当年重点工作,并将编辑和出版工作交给中华书局。
2015年5月底,中华书局负责统筹规划工作的组委会和在组委会领导下负责具体编纂工作的编委会同时成立,组成人员包括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内外专家。
经过论证,编委会确定了选文范围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从历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选出百篇,选目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敲定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百篇》编纂过程中共召开了10次主编会和4次编委会,其中选目阶段就反复召开多次会议。
“组委会总结了历代选本各具时代特色的编纂经验,决定这次的编纂工作从重读经典入手,萃取精华,赋予新意,对所选文章,进行通俗化、创新性解读。”袁行霈表示,《百篇》所选文章内容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许多领域,其重点是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嫉恶刺邪乃至宣扬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我们充分重视历来被视为典谟的《尚书》《周易》《论语》《孟子》《老子》等,同时也选入了班固的《汉书·张骞传》、阮元的《畴人传序》等被前人所忽略,而今天看来却别具新意的作品。”袁行霈举例说,《百篇》选入了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原因是在西汉时期能够为商人立传,表明一定程度上重视商业经济,讲到各地物产流通,对于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此外,《百篇》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特地选取了《明史·郑和传》、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序》、严复的《原强》等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