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者四大秘诀:在文风上狠下功夫
2017年01月17日 14:4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袁舒婕
秘诀3 说细节
“要想不‘自说自话’,让读者爱看、看得下去,就必须有足够的事实——特别是有生动细节的事实支撑。”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编辑程卓的这句话,点出了改文风的又一大秘诀。媒体讲故事的时候,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落实改文风。
作为《习近平的“刚”与“柔”》英文稿的主笔,程卓提到她的这篇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时说:“好稿件要用事实和细节说话。以这篇作品为例,文章开头就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站在大雨中与企业工人交谈、合影,衣服都湿透了的细节描述,既有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务实亲民的作风更是得以自然展现。”
程卓提到的“画面感”在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河南日报》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该文通篇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马保东四处寻找失联的马奋勇,想把钱还给马奋勇时是这么写的:“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几句话,就把马保东“找人”“还款”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出来。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国庆说:“新闻记者要让讲述的故事有画面感,让故事‘独到’‘味足’,让人物鲜活起来,以达到吸引、感染读者的目的。”
秘诀4 善创新
在数字时代,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记者要时刻保持对时代、对生活的敏感,努力把握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在改进文风方面积极尝试、有所创新,在同题竞争中寻找独特的新闻点。
关注多地记者联动为白血病患者找到廉价救命药这一话题的媒体很多,为什么《工人日报》的文字系列报道《“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就能一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工人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贺少成认为,关键是他们找到了独特的落点。贺少成回忆,当时大家在分析选题时觉得如果写成简单的正面表扬稿,与不少媒体已见报的稿件没有多大区别。“‘炒冷饭’的新闻不叫新闻,我们在琢磨的过程中,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新闻,里面反映的是廉价药难觅的‘老大难’现象,改变思路后才写出了这篇获奖作品。”贺少成说,新闻就像一颗钻石,它有很多的切面,你从哪个角度切入,它折射给你的光芒可能会不太一样,“在新媒体和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我们的独家新闻可能越来越难做,但独家新闻没有了,我们可以去找独特的新闻点。找到这个点,也许可以四两拨千斤地去做新闻”。
在技术创新上,本届新闻奖也有不少看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国江西网网络专题《千年大墓 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是多媒体技术呈现的“集大成者”。该专题的报道利用时下最时髦的无人机全景技术,让网民和受众在全景的虚拟空间里身临其境地观察大墓。围绕网民最关心的发掘过程和车马坑两个部分,该网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不仅弥补了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的不足,还避免了视觉盲区,让受众对大墓的文物保护更加真切。中国江西网副总编辑王宣海说道:“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内容是核心,技术是驱动、是手段。我们不断创新,通过各种多媒体技术呈现手段的利用,新闻专题作品就能丰满起来,报道就能更直观、形象、生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