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者四大秘诀:在文风上狠下功夫
2017年01月17日 14:4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袁舒婕
“文风代表作品的语言风格,折射作者的思想品格,背后体现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媒体的责任担当。要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表达、深入浅出的阐释、精炼准确的表述、鲜明朴实的气息把人民的创新实践报道好、宣传好。”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在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研讨会上说的这番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朴实真切、生动鲜活的文风从哪儿来?如何让“改文风”在采编流程中落地?从本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以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自身的实践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秘诀1 沉下去
落实改文风,“最笨”也最有用的办法就是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坚持俯下身、沉下心,只有用心去做报道,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基层、走进现场,才能推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作品。
一年中平均有半年在基层采访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光明日报社记者唐湘岳,写的上百个典型人物,都是从基层挖掘出来的。他为了报道为教育付出生命的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乡村小学校长李黎明,在宜章住了3个月专门搜集新闻素材,为了反映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历程,用10年时间跟踪“映山红现象”。回首自己34年记者生涯,唐湘岳觉得最珍贵的财富是8个留言本,唐湘岳说:“采访对象给我的留言,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他们发自内心的留言,简洁、生动、形象又非常深刻,这给我改进文风有很大的启示。”
同样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新华社记者徐江善,30多年来,他始终工作在采访一线。徐江善曾带领记者深入到山西、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区,深入到山村,吃住在农民的窑洞,采写了《夜宿农家》等报道,他说:“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源泉和创新动力,我们要深入基层和生活,在‘走转改’中提高践行‘四向四做’能力。”
秘诀2 换说法
有好文风的新闻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换说法,用通俗语言阐述复杂道理和冷冰冰的数据。
6000多字就新闻报道而言是不多见的长篇幅,但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人民日报》报道《五问中国经济》却依然让读者感到“解渴”“过瘾”。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组访谈全是干货,言之有物,较好地将“高空俯瞰”与“细节聚焦”统一起来,拉近了重大经济话题和普通读者的距离。“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类似的表达,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语阐述了经济道理。
同样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专栏《广安观潮》,其中的代表作《反腐败不是“抓典型”而是“零容忍”》《永不行贿的“马云们”,好日子还在后头》等层层深入,用事例、细节启发人们思考。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评论部主任徐怀顺进一步举例:“在《正风反腐挽回的,远不止105亿元》一文中,考虑到105亿元对于大多数人是个抽象概念,我们还特意将这个天文数字进行了形象化的转换——相当于‘22.6万人创造的GDP之和’‘2.1万所希望小学’‘2009年中央和地方投入的救灾减灾资金’。”这么一转换,就能让老百姓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