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简评
2016年09月02日 16:33 学习时报 刘志青
学术创新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胡言乱语。学术创新的惊人之语,必然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提出新观点、新论断。该书研究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述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的载体,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厚重。因此,该书强调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如《史论》第二章,在考察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与失败后,提出“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及其失败,对后来国民党‘一党制’政党制度的崩溃乃至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最终确立也有一功”。《史论》第四章,在考察国民党一党制建立及崩溃后,认为,国民党一党独裁,“既与德、意等国际法西斯主义政党体制产生于同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有着比德、意更容易滋生、运作法西斯主义政党体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土壤”。该书通过历史性地比较研究,提出中国当前政党制度既是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的结果,也是同世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作斗争的结果。
以历史思考为对策牵引
学术研究目的是解决现实需求,为现实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完善中国政党制度,是研究中国政党制度史的最高境界。该书第八章,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完善和发展”为题,从历史思考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关于“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制的关键”,《史论》提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该书认为,所谓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应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形势和要求,遵循执政党建设和发展规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实现执政有效性、科学性和民主性有机结合的过程。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建设等。
关于“民主党派担负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史论》提出“加强参政党建设”。如同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一样,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要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为加强参政党建设,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是:参政党思想建设,参政党组织建设,参政党作风建设,参政党制度建设等。
关于“多党合作制完善和发展的路向”,《史论》提出“进一步理顺多党合作制内部的关系”“优化多党合作制的机制”。该书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内部,有领导党、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参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领导党、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各政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关系等。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应该科学地审视和理顺这些关系,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工程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推向更高层次。而优化多党合作制的机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之所需,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是:优化政党间的政治协商机制,优化参政党监督执政党的机制,建立依靠法律保障政党制度运作的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