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2016年09月18日 17:46 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选集》上卷
(二)代表成份。今天看来是不很健全的。代表有七十五人,各地方的都有。到会的代表,连工作人员旁听的,共有一百十二人。不健全的地方在于:一、太重视工人成份。工人代表要占多数,这是可以的。但是,大革命中工人干部牺牲很多,有些做实际工作的领导同志又调不出来,所以很多是从支部中找来的代表。大革命后,支部负责人都是新的,老的都牺牲或离开了,所以许多人是很弱的。七十五个代表中,工人有四十一人,经过大革命锻炼的人不多。二、没有把当时有革命经验的干部集中起来参加“六大”。共产国际三月底来电通知,四月代表就要走。当时要毛泽东同志去是有困难的,但还有许多同志是可以去的,如刘少奇、任弼时、恽代英、陈潭秋、李富春等同志。如果多去一些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就可以多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和意见。但当时觉得国内工作更重要,所以没有去。三、有失败情绪、“山头”倾向和人身攻击等。所以讨论问题不能深入,一讨论到实际问题就闹起来。例如,当检讨到两湖起义的错误时,两湖的代表们便觉得他们的工作中也有些成绩而极力争辩。但必须说明,当时各地代表团中并没有宗派小组织的活动。
这是三个主要的弱点。代表成份不健全,问题就不能深入讨论。加之在领导上又没有少奇、泽东等更正确的同志参加。
在选举中,有多选工人为中央委员的倾向。三十六个中央委员中就有二十一个是工人。过去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工人领袖虽然不少,但党对他们的教育不够,而知识分子干部中有许多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做了许多实际工作,有经验的不少。由于太强调工人成份,很多较好的知识分子干部参加中央工作就受到了限制,如刘少奇同志只被选为审查委员会的书记,没有被选为中央委员。恽代英同志也没有选上,到二中全会才补上。这和后来中央很弱是有关系的。但当时对选举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宗派主义,如毛泽东同志和关向应同志等得票是很多的,而张国焘和瞿秋白同志等犯过错误的,票数最少。
(三)大会时间。大会没有充分时间来研究讨论问题。代表在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代表又不是各地选来的(只有广东来的是开会选出的,其他大多数是中央指定的),对许多决议的讨论也不充分,只是所谓原则通过交委员会在文字上修改。如果时间多一点,可能好些。
总起来说,“六大”关于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形势和策略方针等问题的决定基本上是对的,所以说“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对的。但错误的方面也不少,就是说,在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一、不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农民斗争与武装割据,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二、不认识中国阶级关系变化的复杂性,没有把策略观点着重放在争取中间阶级上。三、不认识革命形势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没有重视农村工作与建党工作,虽然当时还不可能产生乡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四、没有更认真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认识武装的重要,以武装建党、建政、做群众工作,这些,毛泽东同志当时已经做了。所以说,“六大”是有原则性的错误,对以后发生了坏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是正确的,但是,“六大”决议在当时的影响更大,因为“六大”是全党性的,毛泽东同志还没有成为全党的领导,这是党的不幸。
我们党的布尔什维克化,是从党一产生就开始的,是逐步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代表。“六大”正确的东西属于这方面。“六大”也有毛病,犯了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没有形成路线错误,没有形成宗派主义,虽然一些倾向是有的。这些,对以后立三路线、宗派主义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但不能负直接责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一九四四年三月三日、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