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肆 农家乐,乐坏了春林和春花(上)
2017年10月12日 16:05 《那山那水》 何建明
“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还是头回见到原来我们余村的山水竟然这么美,而且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余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正面通着五分钟车程的天荒坪镇,一条从山的深处湍流而下的溪河在村中穿越而过,滋润着余村的每家每户。我们的村庄和农田,正巧在溪流两岸,冬暖夏凉,宜居宜耕,绿树常青,鸟语花香。我们还有一处千年古刹;一个深藏在大山腹部的天然溶洞,里面奇景百态,妙趣横生;再加上余村最丰富的毛竹青山,你说美不美?”
“有一次,我带一位在水泥厂工作时认识的外地朋友来我家玩,请他吃了一顿土菜,他竟然一连住了三天,说不愿意离开,想在余村过日子。当时我想,这朋友不会是酒喝多了没醒过来吧!但朋友却拍着我的肩膀说,春林啊春林,你们余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掉在金山银山里不知发财致富呀!我问他这话怎讲?他说,现在我们城里人已经过烦了那种上班挤、下班挤,回家吃的是消毒自来水,每天在水泥钢筋的框子里和柏油马路上奔波,吃的又可能是喷过农药的粮食蔬菜的日子,单一、乏味……你们这儿多好啊!所有的东西都是天然的,连空气都是城里人拿钱买不到的宝贝呀!他说,你春林要是开个店,开个农家乐,我就每星期来一次,带着全家人,喊着朋友们一起来,吃住在你家,给你付钱,保证让你不出门就发财!”
“不出门就发财,你说这样的梦谁没有做过?我就做过好几回。”春林笑着坦言。
就在这个时候,余村村支部和村委会也正式开始向村民建议利用村里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环境,开设农家乐,并承诺客源和服务方面由村里帮着做,赚了是大家自己的。
“这样的好事谁不做就是傻呗!”春林说,“于是,我和堂兄停了在镇上承包的饭店,决意回到村里办自己的农家乐。”
春林被自己家乡的美景吸引着,更被习近平书记指引的发展方向吸引着,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所有的农家乐一样,春林的农家乐开设在自己家里,但因原有的房子并非旅店式建筑,一些房间的设计不能公用,于是春林比其他农民家走在了前头,不是采取在原有房间陈设的基础上换个床单、清洗一下马桶的方式,而是对老房子进行了翻修……
“得多少钱?”父亲问他。
春林估摸了一下,说:“二十来万吧!”
父亲掐着手指一算:十六间房,来的客人按每天住满一半算,一年光景基本可以平账了。“那你就做吧!”父亲同意了春林的方案。
毕竟是老房子,按规矩还是上一代人说了算,春林也是这么做的。但令他意外的是,最后装修完十六间房间,工钱和材料两块加起来共六十余万元!
“负债了!我一下感到压力特别大。原来计划二十来万元是根据自己与老婆的积蓄来的,现在口袋全空了不说,还欠债三四十万元,这等于是逼上了梁山!”春林跟春花苦闷了好一阵子。
开张吧,得起个名!春林道。
春花说:吉利点,不然生意不好,我们欠的账得还到何年何月?
是啊,可起什么名字吉利呢?春林肚子里没几滴墨水,轮到这种事就着急,于是赶紧从孩子书包里拿出一本新华字典翻啊翻……春花一把抢过字典,说,咱余村到处是好景好风光,你翻什么书!
春林心想,也是。余村好山好水,我们抢个好名用用!他走到自己的阳台,推开窗子,向外看去,立即被村口的两棵老银杏树吸引住了—就用它了!
想到啦?什么呀?春花因男人的灵感激动起来,连问。
你看:那银杏多茂盛啊!它是我们的村树,而且长寿高照,福禄满满!
就它了!啊—我们要发财啦!春花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丈夫,在他脸上连“啃”了好几口。
“银杏山庄”,名字不错,但它已经被人注册走了,你得改名。工商局的人告诉春林。
有点难受。春林的农家乐出师就不利。好名字注册不上,只得临时改名。改什么呢?
春林脑子里的那点“墨水”被晒干了!“干脆,就用我名字吧!”春林说。
春花把脸一偏,朝天眺望,说:对,就用“春林”吧!如果再不行,就用我的名字,“春花”……
春林笑:得啦,用女人的名字赚不了钱!
去你的!春花嘴一噘,背过身子走了。
后来,春林山庄被注册下来。开张那天,余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春林与春花在村里人缘好,他俩也会做人,第一天请的客人全是村里的,大家吃了个痛快。这叫“开张宴”,求的不是赚钱,而是人气!
果不其然,春林山庄从开张第一天起,生意就一天比一天红火。除了春林春花两人里外搭配得好,还因为春林的脑子灵活。别人找客人,靠村干部到风景区跟导游讲价钱、给好处后才好不容易拉回一拨人来,春林不一样。他先把余村的好山好水拍成照片,再配上几句文学词汇,什么“美不胜收”“流连忘返”“坠入云海”“如梦如醉”“人间天堂”“绝对自然”云云,再通过网络一传播,客人竟纷至沓来,都要到余村找春林山庄……
春林这家伙行啊!连村里的干部都觉得春林这一招既省力效果又好,且着实好好地宣传了一通余村,于是就请县里、市里的记者对春林山庄做了专题报道,从此春林山庄的美誉传遍了安吉,传出了浙江。
“这就已经非常了不得啦!”春林的“经济学”非常有一套:“作为一个乡村农家乐,你如果能吸引一百个左右的固定客人,你就基本有饭吃了;如果你有三百个客人,你就是小康致富了;如果你的固定客人超过五百个,那你就是富翁了……”
“说说你现在的固定客人有多少?”我不能放过机会,于是追问春林。
他笑而不答。
我问心直口快的春花。春花拍拍围裙,两眼望着天花板,费了好大劲挤出一个数字:好的时候,一天赚一两万元吧!
一年365天,算一半时间生意是“好的时候”,一年下来就是三五百万呀!富翁!春林是富翁了!他夫妻俩开农家乐已经十几年了嘛。
“哪止这个数!她春花是保守说法!”村干部立即让我别信她说的。我笑,反正春林一家开农家乐是发大了!
“这一点不假,我肯定发了!”春林不否定,说他现在平均一年有二百天左右的时间是客满的。“爆满的时候,一天接待二三百人,吃住游玩都在我这儿,平均每人一天消费在二百元左右……”春林说出了自己的盈利“底牌”。
能在余村听到农民有这样的收入,自然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当年习近平留下的那句话是何等的英明和精辟!
“真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春林的话由衷而发。
有一件事潘春林说得格局小了些。余村和安吉能够在新世纪初开始出现节节攀高的客源,除了余村走绿水青山之路用生态、用绿色换回了一方孕育金山银山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后文中要提到的关于安吉是“黄浦江源”的说法确定之后样,上海与安吉之间有了一份特殊的“亲戚”关系,加之县里连续举办的“中国安吉—黄浦江源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主打的“黄浦江源生态旅游”牌,使得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吃吃白相相”的上海客人疯一样地涌到他们的母亲河源头探访加旅游,于是“安吉山水甲天下”的美名在大上海传开了。
这还了得?两千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大城市,加之“阿拉”上海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价钱,听说安吉农家乐便宜又玩得开心,就纷纷涌往安吉,到余村和春林山庄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