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业不再孤独》书摘
2017年03月09日 10:00 红旗出版社 卢艳峰 主编
创新驱动“未来能源方舟”
2012 年,杭州林黄丁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林东投入1800 万元建立了一个模拟海洋潮流能大型实验室,实验水流速度最快可达每秒4米,且可24小时实验。
在这个实验室里,林东、黄长征和丁兴者三人带着团队攻克一项项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数百次的反复试验、调试、修正,一艘“未来能源方舟”设计蓝图在这里诞生:7.5 兆瓦LHD林东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分别由3.4 兆瓦的“科学家·侨联号”和4.1 兆瓦的“企业家·海归号”两台机组组成,一体化设计分步实施。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1.2 兆瓦,由英国国家实验室和英国SEAGEN公司联合研发,于2008 年下海发电并网。而在亚洲,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潮流能电站研发达到下海发电并网技术要求和商业化应用的案例。
据介绍,LHD林东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由总成平台系统、双向调节水轮机涡轮系统及传动系统、增变速系统及发电机组系统、制动系统、自动调节荷载系统、冷却循环系统、防腐系统及防海洋生物依附系统、高强度耐冲刷保护系统、变流升压控制系统、双向输配电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预警系统等十五大系统构成,拥有46 项核心技术专利。
用黄长征博士的话说,就是“几乎每一个系统,就是一项世界级课题,每个课题的破解都是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足以写一本技术专著。”大量实验数据证明,该项目是可行的。接下来,就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岱山秀山岛北部湾成了项目的首选地,但由于要造跨海大桥而不得不移师秀山岛南部海域。
据现场的勘测数据,秀山岛南部海域潮流流速在2 米至4 米/秒。经过水流勘测、海地扫描、海底勘探、环境评估等大量前期工作后,2014 年5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历时6 年的研发和1 年多时间的施工,如今,项目一期3.4 兆瓦LHD林东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总成平台正式下海安装。据设计,该平台可抵抗16 级台风和4 米巨浪,深入海里的水轮机涡轮在月球引力变化产生的涨潮退潮中,由潮流带动转轴传动,再通过增速变速系统驱动发电机组将潮流能转化为电能。
众望所归“合力打造平台”
从实验室标本到装机发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此时该项目已耗费了1 亿元的投入。比如,平均每月一到二次的千岛湖高流速发电测试,每次试验外协船舶租赁费用就高达50 万元,单次测试成本高达100 万元以上。
大家都很清楚,要把发电机组从实验室搬到海上,技术上没有问题,但财力上至少要投入两个亿。一方面毫无技术资料和经险可借鉴;另一方面,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家都很明白,这个挑战世界高峰的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是在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一旦这个项目成功下海,就意味着填补了一项世界空白。
任何创新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特别是如此重大的创新项目,林东所付出的金钱代价、精神压力和意志考验,都是超乎常规的。今天,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已经过去了,林东、黄长征和丁兴合力打造的“总成平台”成功下水!
站在东海之滨,远眺大海,林东说:“我真的碰上了一件大事情,如果不选择做这件事的话,我会愧对这个时代,也会愧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