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往事》书摘
2016年11月01日 15:08 红旗出版社 裴彦贵(主编)
张芳如和响水口商会
徐锡山
张芳如先生,解放前是响水口一带的开明士绅。他曾对响水口的经济振兴,工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先生,字芳如,号静涛,生于1889 年冬,卒于1959 年春。出
生于灌河南岸双港(今响水县双港镇)的一家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好学,在民国之初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毕业后返乡办学,任灌云县第六区双港小学堂堂长。
20 世纪20 年代初,响水口因地处水陆要道,交通方便,工商业迅速发展。这时,张芳如被一些工商界人士邀请来响水口组建商会。1926 年,响水口商会正式成立,由张芳如任会长。
张芳如先生赴响主持商会工作后,自己也经商,开设“振泰商行”,商行由孙筱山掌柜、王子和管账。振泰商行由于经营得法,管理有方,一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随着经营的不断扩大,又设置了几处分行货栈。当时振泰行的经营项目繁多,包括组织联运,代贩代销,经售木材、粮棉、土特产、日用品、南北杂货等等。而张芳如先生边经商,边抓好商会工作,使商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商业方面发挥作用。那时,商会对响水口的各行各业备加关注,为各商号联络信息、招待客商提供方便。对小本经济给予资助,对大远客协助洽谈市场,对行商贩运给以支持保护,对码头工人、运载车船,尽力为他们多争脚力。自从商会建立后,工商界的利益均有所保障。因为张芳如是双港张氏名门望族,和响水口一带颇有影响的徐氏家族又有亲戚关系,一般“青皮”(土匪)不敢乱动,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因此,响水口工商业一时发展很快,江南海北,大商巨贾,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当时,响水口商家有两大类:一类为坐地商号,独立经营,其中有“同兴祥”、“华丰”、“庆福恒”、“东义丰”、“西义丰”、“晋源”、“恒孚”、“公兴”、“义兴仁”布庄,“同泰昌”、“吉秦恒”、“允大昌”、“德顺昌”、“庆和”、“徐祥森”、“西公盛”等南北杂货纸草商店,“祥和”、“同和”烟店,“义兴昌”、“胡荣昌”香烛店,“张广生”、“大德昌”、“大康”、“黄安仁”中药房等;另一类是各种“代理行”,这种“代理行”是专为远路商船推销代售“五洋”(洋油、洋布、洋烟、洋糖、洋火等)、杂货、海货,代理收购土特产,主要是收购粮食、油料、棉花,负责包装外运,从中拿“辛力”,即手续费。这些代理有“王复隆”、“王恒庆”、“徐洪懋”、“泰祥”、“恒顺永”、“毕福昌”、“阮懋兴”、“张恒顺”,还有“德士古”、“亚细亚”、“美孚”、“大明”煤油站,“培陵”、“茂昌”禽蛋公司等商行。其中最大的代理行要数“振泰商行”了。
响水口由于商业发达了,其他一些小手工业、医疗卫生、服务性行业等也应运而生,开始发展起来,能生产铁锅、农具,有织布、榨油作坊,染坊,私人开设医院等。饮食业有最大的一家酒楼“灌阳楼”,其他海货特产、风味小吃,比比皆是。浴室有“熙泉池”、“沁源池”。旅馆最大的是“民生旅社”。农贸市场大小粮行到处可见。单为商业经济服务的银行就有中国银行、农民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4 家金融企业代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