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 拉萨样本》书摘
2016年09月27日 15:44 红旗出版社 赖惠能 马新明(主编)
政治要城
历史上,拉萨一直都是雪域高原的政治重镇。且不说最早的开拓者曲贡先民和公元七世纪以前苏毗部落在此生息繁衍,从松赞干布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到公元838 年朗达玛遇刺而亡导致吐蕃王朝崩溃,拉萨成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虽然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的首府是日喀则,但拉萨一直是最古老神圣的重城。1642 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支持五世达赖打败藏巴汗后,建立了格鲁派统治的甘丹颇章政权,其政权机构设在拉萨哲蚌寺,拉萨又回归权力中心。1648 年,布达拉宫白宫建成,五世达赖及政权机构移居布达拉宫;1727 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与此同时,西藏地方政府机构噶厦,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拉萨在西藏的政治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彰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拉萨维护和见证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史实。吐蕃时期,汉藏双方通过王室联姻、会盟形成了团结友好的“舅甥”关系。拉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 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自元代以来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地方行使着有效的行政管辖,当时拉萨属于蔡巴万户管辖地。明朝对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等名号,皇帝批准并遣使册封西藏新王即位;清朝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诸多法令,在拉萨创设驻藏大臣,确定转世灵童金瓶挚签制度,有效管理西藏外交、行政、军队和财政。民国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继续对西藏地方实施管理,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近代以来,拉萨各族人民奋力抵抗帝国主义势力政治渗透、经济掠夺、军事侵略、培植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1951 年5 月23 日,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65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先后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伟大进程,以其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胸襟和超越历史的睿智推动了西藏社会的不断前进。拉萨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前无古人的精神面貌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在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夺取了一次次胜利,谱写了振奋人心的历史篇章。
今天,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辖2 区6县和国家级经开区、柳梧新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区、老城区、空港新区5个经济功能区,常住人口95 万人,有藏、汉、回等38 个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4%。在新的历史时期,拉萨充分发挥了西藏首府城市的首位度作用,各族人民同心同行、包容互鉴,创造了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的新诗篇。
可以说,拉萨在藏区的发展稳定影响巨大,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中具有榜样与指向的作用,在藏区更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历史上素有拉萨稳,则西藏稳;西藏稳,则藏区稳的论断。近年来,拉萨深入实施“四个加强”,实现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形成了具有拉萨特色的城镇、寺庙和农牧区三大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宗教领域治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保障,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诵经、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常态化,重大宗教节日都按循例举行活动,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保障有序;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实现了真正的宗教宽容。加强巩固民族团结,在全国首府城市中率先制定《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9 月为民族团结进步月、9 月17 日为民族团结进步节。深入开展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锋活动、共青团员闪光行动、少先队员牵手行动,编写发放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三个读本30 余万册,使“三个离不开”思想牢牢植根在各族人民的心头。加强矛盾纠纷化解,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有效全部化解信访案件,实现了信访案件零搁置。2015 年,全市信访事项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累计1883 件,办结1883 件,办结率100%;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1151 件,调处1151 件,调处率100%。可以说,拉萨的社会稳定步入了持续、长期、全面稳定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