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典藏——浙江老红军的烽火人生》书摘
2016年08月25日 17:18 红旗出版社 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
延安的美好回忆
“边区人民、延安人民的丰衣足食,是通过人民的勤劳创造出来的”
1943年10月,郭德琳到达中央所在地的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除了学习之外,每个人都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之中。党校上至校长毛泽东、副校长彭真,下至学生及所有干部、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要在一年内向学校交公粮一担。
党校各部组织学员参加集体开荒种地,还有纺棉线、毛线,打毛衣,修挖窑洞等等。为纺棉纱,学员们是人手一车,休息时或星期日到处是纺纱的声音。
开荒种菜十分有趣。在学校的驻地附近,荒地很多。校部动员说,每个人都可开荒种地,所种的作物都归自己所有,还要开展比赛,看哪个支部的荒地开得多、种得好。
于是大家都动起来了,赶紧把近处的荒山荒坡都钉上了牌子“此地有主”。晚上钉的,早晨一看,有人动作更快——荒地已被开了,有的已种上了东西,另外钉上了一块牌子“此地主人已种,请勿乱动”。同志们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抢着开荒种地以及捡粪、担粪的热潮。
郭德琳扛着粪筐,早早起床到各条道路上捡粪,起先还可以捡到不少的牛粪、马粪,后来捡粪的人多了,起床晚了就捡不着了。
党校有规定,学员起床号吹响时必须回到宿舍参加学习。为了搞到肥粪,郭德琳起个大早,到七里铺农场去挑粪,来回20多里地,还得赶上早晨的学习。
在驻地附近,郭德琳开了三四分地,种了土豆、西红柿、南瓜、大葱,因下肥多,长势很好。当时在学校前后、山上山下、路边河边到处是绿色的海洋。在种植时,每个人都极负责地培育着自己开荒的土地上的作物。但当庄稼熟了时,又是共产主义的风格,不管谁种的,大家都相互摘去吃,互相请吃。
到收获时,每人都把自己种的南瓜、土豆、包心菜、大葱挑到总务处去上交,以菜代粮,伙房外面的平地上蔬果都已堆成一座小山坡了。郭德琳挑去了100多斤大葱,又粗又长又嫩,一根葱足有半斤多重。
生产还有另一种形式,人人都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纺棉纱和纺羊毛,编织毛衣。大家都自制纺车,一有空就纺纱,纺车几乎是人手一部。
郭德琳每周可纺1斤棉纱,后来改纺细纱(可做缝衣线),每周可纺4两。当时,市场收购一等线1担米1斤,二等线8斗米1斤。有了钱后,郭德琳用来交公粮,余下的用来改善生活。郭德琳还和其他五位同志组成了一个修窑洞的木工组,承包了本部窑洞的维修工作。
“我们认识到,边区人民、延安人民的丰衣足食,是通过人民的勤劳创造出来的。”对于延安的回忆,郭德琳一直觉得无比愉悦和美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