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精神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 写于 1805年冬至 1806年 10月, 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的。1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 100周年的纪念版。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特于1952年出版。
《精神现象学》,提出了以意识、精神为核心的哲学术语,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于"绝对"的理解。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
黑格尔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