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上海书展专题 > 导读 正文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延安

——《天上星星延安的人》上海书展签售对话

2016-08-22 09:24:16 旗书网

黑白图.jpg

  延安创造过奇迹,中国共产党用5万人加10年时间,赢得民心,赢得天下,建立新的政权。延安是一个历史拐点,几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有了阶段性答案。延安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孕育着新中国的精气神,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阅读延安,不读懂延安,就谈不上真正理解把脉新中国。

  8月21日,上海书展场内清爽宜人,场外闷热难当。上午九点正式开门前,各个入口处就大排长龙,读者热情让人感动。红旗出版社新书《天上星星延安的人》现场签售和对话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围观。新书作者知名延安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朱鸿召,对话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凝,围绕“延安历史拐点里的文化与人生”,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一系列热点问题。

《天上的星星眼延安的人》上海书展新书签售会.jpg

  朱鸿召研究延安,20年初心不改,持之以恒,每隔几年就有一本新书出版。并且,每本书的内容都不一样,不炒剩饭,绝无重复。这本新书,描写18位延安历史人物,作者根据每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禀赋和命运浮沉,归属为“文昌星”“织女星”“文曲星”“南斗星”四个星宿类别,出乎意料,入乎情理。作者依据大量第一手档案文献史料,长期潜心研究,对诸多复杂历史问题独抒己见,卓有见识,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很高的文学性、可读性。每个人物仿佛都成了朱鸿召的朋友,在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有爱恨情仇,有生死歌哭,更有生命的升华,精神的涅槃。

作者 朱鸿召.jpg

  不同于一般历史读物,朱鸿召的延安著作,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从生活文明进程的学术视野,去探究延安历史人物的精神心理和人生命运。因为共产党人干革命,打天下,不是为斗争而斗争。革命斗争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那么,当全面小康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如何讲述爷爷奶奶们当年革命的故事?立足于当下社会,到延安时期历史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作为破解现实社会发展难题的思想启迪,就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睿智的学术创新。

  在主持人与作者对话后,作者现场回答了读者提问。朱鸿召坦言,自己的延安研究与高华的差别,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把延安作为一个客观历史存在,把延安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放置在为民族救亡图存,为人民群众生活安康的历史命题中去观察考量,或许才能对纷纭复杂的革命斗争历史持论公允。1921年上海建党之初,全国58名党员,其中54位有中学以上学历,他们绝对不是为了个人饭碗才加入共产党组织的。十年后在江西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局部政权,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政治上水土不服,加军事上失败,被迫战略转移。长征路上从群龙聚首到群龙有首,不可能不经过争吵、争论,甚至拍桌子、打板凳。到了延安,经历抗日战争的军事、政治实践,最后形成共识,真理所在,令行禁止。这种学术研究,不要哭,不要笑,更不要指责,最需要的是一种理解,一种理解的宽容与理性的精神。

  多年来,现代汉语文字里的延安,受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严重,高大神圣,却难免空疏僵硬。互联网世界里的延安,被市民意识裹挟太甚,往低处挖掘,往私处窥探,往俗处阐释,丰富生动了,却难免混淆视听,戏说盛行。朱鸿召的学术努力有自己的品质坚持,正如这本新著18位延安历史人物,经过20年神交梦往。人生视角,故事笔调,学术态度,感性文字,知人论事,把历史归结为人生,文字叙事就有了体温。据出版社介绍,该书从责任编辑、总编辑,到校对员,出版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传来一片好评点赞。

  朱鸿召有自己的职业,学术是一种业余爱好。有评论者认为,惟其如此,他才保存着一种真正的学术精神。在延安学研究上,他的文章和著作无须为了评职称,为了稻粱谋,可以最少功利性。为了一个史料,为了一个结论,他可以持续追踪探究将近20年。如此执着,如此痴情,这是把学术当作一种爱好、一种精神追求和生命修行。从最初把延安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到如今延安研究逐渐形成一门“延安学”,延安研究对于朱鸿召来说,是一种初心,一种恒心,一种信心。

更有一位铁杆读者买齐了朱老师所有出版的书请朱老师签名.jpg

  今天的签售现场,有一位年轻读者带来了朱鸿召的几乎全部延安研究著作,《延河边的文人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缔造》《图说延安》和《天上星星延安的人》,请作者签名,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惊叹。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朱鸿召的延安研究著作,加深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的生命自觉。

标签:责任编辑:翁旭琪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