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书闻 > 时政书闻 正文

勿忘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这些书解读申遗

2017-07-13 15:39:33 新华社 辛识平

  日前,中国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名列世界第二。今年正值我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30周年。30年间,中国申遗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世界遗产保护带来哪些文化思考?旗书网与您一起鉴往知来,探寻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这样感慨。

  1987年,长城、故宫、泰山等首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长城以全票通过,并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高度赞誉: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今天,随着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中国的申遗之旅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三十而立,渐入佳境。30年间,伴随着不断升温的“申遗热”,国人感受到了申遗成功的喜悦,也越来越在荣誉中看到了责任,在欣赏中懂得了珍惜。如今,每年的申遗新闻都会引发社会的思考和热议,在“喜大普奔”之外,更提醒着人们多一些清醒和平和的心态,不忘申遗“初心”,走向“世遗”保护的“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世界遗产,既是为了延续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担当。

  不忘申遗“初心”,就是不忘保护的初衷,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一部申遗史,也是对世界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申遗推动了《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催生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准则”。从“文化遗产日”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保护不申遗”的社会共识逐渐深入人心。此次可可西里申遗,就提出“像爱护我们的眼睛、呵护我们的皮肤一样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不久前,鼓浪屿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下调为5万人次,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是为了永续传承,让世界遗产不断焕发文明的生机活力。以此鉴照,“申遗热”中也有问题,有隐患。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清东陵和明十三陵文物连续被盗,有的地方一旦申遗成功就让门票价格“一飞冲天”,凡此种种,折射出“重申报、轻管理”现象,反映了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心态。相比损害文化遗产的“明火”,这股子“虚火”危害也不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珍视世界遗产,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透过“申遗热”,同样可以感受各国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对于遗产内在价值的开掘与创新。2010年,法国大餐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一国餐饮列入名录。时任法国总理菲永在欢欣鼓舞之余,也不忘呼吁世界关注饮食中蕴藏的“深厚的法国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艺术”。

  有人曾自豪地说:中国没有一寸土地是“一张白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经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魅力深刻影响国际影响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遗产保护的“远方”,就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明魅力之中。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世界遗产架起了连接古今中外、激荡山水人文的美丽桥梁。徜徉于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一个时代的民生风貌、审美意趣扑面而来;行走在苏州园林,感受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巧若拙的文化气质……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和诠释世界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不仅能够唤起13亿人的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也为世界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打开了文化之门。正如习近平主席为在法国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题写序言中指出的,从这份中国文化珍贵遗产中,法国和欧洲观众能够更为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在可可西里远望藏羚羊迁徙,鼓浪屿上倾听琴声悠悠,西湖之畔静赏接天莲叶,漫步西递宏村感受“画中乡村”……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古朴优雅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将来,这个名录还会不断丰富,中华文明也必将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中,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带给世界更多精彩与感动。


  鼓浪屿申遗历程

  2008年,鼓浪屿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

  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我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 。

  可可西里申遗过程

  2014年,可可西里正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2016年,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

  2016年,IUCN专家对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16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7年自然遗产项目。

  【图书推荐1】

519c+sILJNL._SX350_BO1,204,203,200_.jpg

  书 名:《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

  作 者:丁新权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5098-6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内容简介】

  新疆天山在柬埔寨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通过,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结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没有世界遗产的历史,也消除了我国西北地区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遗憾。《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对新疆天山的申遗之路进行了回顾,全书共分5章,首先介绍了天山的申遗历程,接下来介绍了天山的遗产价值,最后介绍了申遗大事传略、百科解读以及媒体对新疆天山申遗成功的报道。
  《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不仅仅是对新疆天山申遗成功的记录,还可以作为全国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一本工具书。

  【图书推荐2】

41JHjgbiDCL._SX353_BO1,204,203,200_.jpg

  书 名:《双申遗纪实》

  主 编:刘德胜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 : 978-7-5010-4034-6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内容简介】

  刘德胜主编的《双申遗纪实》系统考证了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以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可靠的考古资料,科学阐述了丝绸之路、大运河同洛阳密不可分的联系,全面展示了洛阳市历届党委、政府和洛阳人民,特别是几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为保护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和实践。本书是在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同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喜庆时刻问世的,她的出版发行,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全面了解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历史知识,重新认识洛阳在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上的重要地位,必将为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新的贡献。

  【图书推荐3】

51Gwge+T23L._SX363_BO1,204,203,200_.jpg

  书 名:《迈向世遗:西汉帝都未央宫遗址申遗之路》

  作 者: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010-0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内容简介】

  《迈向世遗:西汉帝都未央宫遗址申遗之路》介绍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五处,是已确定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西安段的五处遗产申报点。针对这五处遗产,西安市采取了重点投入、重点管理、重点实施的方式,在保护过程中攻克难题、解决问题。

标签:可可西里;鼓浪屿;《世界遗产名录》;旗书网;红旗出版社责任编辑:周婷婷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