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书闻 > 时政书闻 正文

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看见传承》为您解读家风家训

2016-12-15 10:07:36 新华社

  【旗书网·三句话总结】

  1.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2.习近平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图书推荐1】

41VdHv8QomL._SX351_BO1,204,203,200_.jpg

  书 名:《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启蒙读物》

  作 者:卢敦基 应忠良 郑绩 朱永红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3732-5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定价:21.00元

  【作者简介】

  卢敦基,1962年生,浙江永康人,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古典文献硕士班,浙江大学博士。任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应忠良,1961年生,浙江永康人。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经济系。任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

  郑绩,中国现代文学史科学博士,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朱永红,记者,任职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老年报。

  【内容简介】

  由卢敦基、应忠良、郑绩、朱永红著的《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启蒙读物》是学者为学生或有初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写的家族故事读本。我们相信,大家都听到过一些类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耳熟能详的古训,但不一定知道它的出处,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翻阅厚厚的宗谱原文,因此我们把复杂的古文节选后编成通俗故事,以免读者看到“之乎者也”望而却步。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家邦齐治,一个家族最大的精神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家规既是教养,亦是礼仪;族中个人的每一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在向周边的人透露着你的家教、性格、喜好和人品。


  【目录】

  《钱氏家训》:精英辈出,兼济天下  1

  《双节堂庸训》:知人察世,经世致用  22

  《查氏家训》:书香门第,诗文传家  40

  《放翁家训》:出则为仕,退而为农  56

  《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71

  《应氏家规》:良田之外,手艺盘身  84

  《郑氏规范》:何以治家,有法受之  103

  《袁氏世范》:单独成书,处世之范  123

  《朱子治家格言》:启蒙教材,常读常新  141

  《何氏家训》:无字家训,口口相传  157


  【前 言】

  本书可以算作是学者为学生或有初等文化以上的读者写的家族故事。我们相信,有的读者是已经听说过一些类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耳熟能详的古训的,但不一定知道它的出处,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翻阅厚厚的宗谱原文,那么这本书就是把复杂的古话分解后讲的通俗故事,避免你看到之乎者就望而怯步。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浙江浦江郑氏家族的故事经过央视等传播,广为颂扬。郑氏家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变迁,从宋到清,出仕为官173人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340余年合族同居经久不衰,正得益于其家规家训的自觉恪守与世代相传,168条《郑氏规范》涵盖了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成为族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之良规。家法如山,便是郑氏规范之要所在。从家训的角度来看,家廉则宁,国廉则安,廉洁治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家邦的社会,家庭最大的精神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老家规既是教养,亦是礼仪;族中个人的每一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家教、性格、喜好和人品。

  家训首先都是成功人士所为。正因为是成功人士不仅希望自己能富贵平安终身,而且还希望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子孙后代——能够安享同样的境遇,因此立下这一教诫,让后人遵循自己的经验,赓续富贵和平安,“万世可以为子孙恒”!。

  中国的家训,虽以保存家族的富贵为目的,其手段却多是慷慨和利他的。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前就已悟透了宇宙生命的哲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第廿九章)

  中国古家训的兴旺史是在古代中国“敬天法祖”、少言鬼神的宗族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是指家中长辈对后人的训示、教诲、诫勉、嘱托、要求等等。产生于先秦,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许多家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帝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等等。即使是在千百年之后重读,也经常会使读者为其中闪烁的智慧和气度折服。许多教诲堪作今日人们的座右铭。有一点更应该承认:家训在一些情形下还是有相当的效力的。

  由于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唐宋由北向南转移,而家训的繁荣在宋元,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家训多数在南方。同南北文化的差异一般,家训也有南北差异。南北家训的不同特点,跟南北文化的不同特点一般,易于感受但不易条分缕析说明。在此我们采用了主要由读者自己感受、学者稍加点释的方法,遴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家训以飨读者。如被称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被当朝皇帝反复赞扬许可同时在家族内部发挥巨大作用今日又被热议的《郑氏规范》;更有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影响无与伦比的朱柏庐《治家格言》;还有涉及多出文人智士的临安钱氏的《钱氏家训》、出自大诗人陆游之手的《陆氏家训》,以及出自江湖上有传奇之名的绍兴师爷之手的《双节堂庸训》等。最后一篇比较特殊,是本书所论列的唯一不见于文字的家训,成于上世纪丙戌年(1946)的《武义石城何氏宗谱》中丝毫没有它的影子。但诸如“上龙山砍柴者,罚拔指甲。砍一小树者,罚斩一指。砍一树者,罚斩一臂,还得跪在祠堂前向祖宗请罪,立誓永不再犯。”这种祖上口口相传的祖训却无时无刻不在约束着族人的行为规范——无字胜千言!而正是这种无形家训的力量成就了当地的绿山秀水,保持了民风的淳朴自然。

  作者从长长的古家训中摘句释义,收集这一脉的名人故事、踏访祖居、与族中长老探讨古家训的当代意义,努力挖掘古训家风的新内涵,力求史料准确、行文活泼、点拨有高度,以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读了此书,觉得“跟我有点关系”,或者萌生了查阅自己祖上泛黄故纸堆的想法,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满足了。

  蕴含至理的箴言摆在面前,人们一般有三种姿态:一者是“似乎听说过,但是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能是当今多数人的正常反应;二者会认为它迂阔陈腐,不着边际,从而嘲笑揶揄;三者会努力遵循实践。正如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而笑之。(《老子》第四十章)

  翻开此书的读者诸君,您会是何等人呢?


  《看见传承》编委会

  2016年3月25日

  【文章节选】

  《诫子书》: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86字《诫子书》,宁静的力量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是孝子贤孙

  《诫子书》,宁静致远

  诸葛家训《诫(1)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份家书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成为培养孩子的指南,成为诸葛子孙的家训。诸葛子孙从小背诵学习此家训,家训精神深入诸葛家族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柱,为人处世的法宝。《诫子书》在诸葛子孙中历代相传,至今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两句,更是成为历代许多世人的座右铭。

  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5)则不能励精(6),险躁(7)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8),意与日去,遂成枯落(9),多不接世(10),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金华宗谱文献集成》第13册811页略有变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标签: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习近平;家庭文明建设;爱国爱家;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责任编辑:周婷婷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