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探源》 别样视角说“海丝”
2017年05月03日 16:5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张福财
在漳州克拉克瓷发源地进行拍摄。唐向荣/摄
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系列文献纪录片《丝路探源》于4月22日在海峡卫视首播。该片以独特的角度,从丝绸、茶叶、陶瓷、商港贸易四大角度深入挖掘中国的文化史、贸易史;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国“海丝”之路贸易发展对古今世界经济、文化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福建推出了不少以“海丝”为题材的纪录片,多数以“重走海丝路”写实记录为主。《丝路探源》播出后,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该片是近年来众多以“海丝”为题材的纪录片中相当出彩的一部片子,题材的构思、元素的组成、镜头的选择都经过精心打磨。
事实上,要想完整记录一条与“海丝”相关的、有价值的历史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片子的策划阶段,《丝路探源》团队试图从人物故事出发,引申出每个代表性人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从而将整部片子穿起来。但可惜的是,能采访到的与“海丝”紧密相连的历史人物已为数不多,加之题材厚重让人难以承载,因此摄制组转向从海丝之路的组成因素来侧面反映其历史价值。不仅如此,由于《丝路探源》题材和架构的特殊性,也增加了纪录片拍摄的难度。据了解,整部纪录片共5集,分为丝绸、茶叶、陶瓷、港口(上、下)5个部分,每集30多分钟。例如丝绸部分的摄制,在漳州、武夷山和苏州等地都要取材,同一地点又需要多次采集不同方面的素材。因此同一个地点拍摄一天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在当天的剪辑中能取用,这无疑给后期制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除了前期策划和影片摄制颇费心思,思路的把握才是摄制《丝路探源》的核心点。“历史价值的记录不需要多华丽的镜头语言,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才是最重要的。”《丝路探源》导演唐向荣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在摄制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严谨的镜头逻辑,把茶叶等元素对中国和世界贸易、文化、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来。“这不是当下的记录,而是让大家在观看中思考,中国茶叶、丝绸等在世界格局的古今演变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做,这也是我们在每集末尾提出观点的初衷。”
通过150分钟的镜头,《丝路探源》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制作成影像资料,并将永久保存于福建省图书馆资料库内。但用唐向荣的话说,“电视都是遗憾的艺术。”他认为,在“海丝”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不断地推进世界格局的变化,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的许多细节没法在150分钟的画面里表达出来。“我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纪录片对历史的记录,不仅对‘海丝’,也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即将消失的、逝去的事物,纪录片对历史价值的保留作用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