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市场:在竞争中重构
2017年03月29日 14:0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坤宁 李婧璇 张君成 郝天韵
坚持社会效益 才有经济效益
内容为王,对电视剧来说,也不例外。如何在资本重压下,做到深耕内容、坚守品质?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宏有着深刻体会。他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在思想层面,要深耕内容,坚持品质。“因为一个好剧、精品剧,其实有它的自身创作规律。”在刘德宏看来,当遵循精品剧规律的时候,可能会不得不放弃当时一些市场热点或者噱头。这样可能就会造成一些剧目在销售阶段跟现行市场的评估标准产生差异,可能会面临卖片尴尬。刘德宏记得,当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近几年的《琅琊榜》《北平无战事》等,还有《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决战》《苍穹之昴》都曾经面临卖片困难,或者收益率不高。“这样一个环境下,面对这样一个市场,你是否愿意坚持?如果坚持做有品质的剧、精品剧,持续做下来,其实收益巨大。可能损失的是当期收益,但是它带来的效益是广泛的,是全行业的受益、观众的受益。”
其次,制片公司、制作人要有准确定位。刘德宏说,虽然制片公司要承担一部作品的很多责任、很多工作,但是制片公司或者制作人也是一个创作者。“承担的内容和导演、编剧承担的内容完全不同。但把握方向和产品定位,是制片公司应该承担的内容和理念。”刘德宏认为,只有这样,在导演或者编剧出现差错的时候,制片公司或制片人才能够协助导演,建立正确的导向。“这个对于坚持做品质、持续做品质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刘德宏认为,一个好的制片公司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他坦言,华录百纳自始至终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标准、管理标准以及风险控制的标准。“在建立标准的过程当中,公司培养了一支优秀的、能够娴熟执行这些标准的团队,保证了跟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合作。”在刘德宏看来,对一个制片公司来说,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以量化。尤其产品标准,要把关注点放在播出之后的效果,而不是放在卖片的效果,“这两个关注点的不同,操作方式和操作理念就完全不同。”
政策支持给力 发展前景可期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中心的荟萃集聚作用、表率引领作用、首善辐射作用,聚力繁荣创作,加强行业监管,已经形成了原创策划、生产制作、发行播映、展示交流的电视剧完整产业链,电视剧创作和市场呈现出健康繁荣的良好局面。北京平均每年备案公示电视剧300部1.2万集,颁发乙种制作许可证90部3000集,发行许可证80部2800集。北京已成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电视产业中心,吸引了全国80%的电视专业人才,集聚了全国80%的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创作生产全国80%的电视作品,最近10年共有45部电视剧获“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充分彰显了北京的行业领军地位。
“目前,全国电视剧制作机构有一半落户在北京。”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烁坦言,要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优势,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这两大要素,大力推动精品创作,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要以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电视剧的制作中心、交易中心、人才中心、研究中心、版权鉴定中心。”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明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今年2月底,北京已有影视制作机构5673家,其中持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单位23家。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戴维表示,要集聚优质资源助推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建设,扶优扶强骨干企业,积极推行积分落户政策,为优秀影视人才打开发展通道。“去年我们整合图书、影视剧创作支持政策和资金,建立了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分为项目资助、匹配资助、优秀奖励三类资助方案,计划投入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