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还原真实的馆配图书市场
2017年02月27日 12:2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施春生
2011年以来,人天书店发起成立全国馆配商联盟,让从业者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今年是联盟成立的第七年,联盟与各成员单位共同经历了馆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当前,如何体现整个馆配市场的现状呢?馆配市场究竟有多大呢?
数据可以客观地表现市场状况,为业内人士把控行情、充分挖掘需求提供依据。本文从图书、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几方面数据对目前馆配市场进行数据分析,以期对行业有所助益。
图书分析:
当年新书最受青睐
图一是按图书出版时间统计近三年销售情况,可以从中发现馆配行业最大特点当年出版的图书销售码洋最高,所占比重达70%以上。
从近三年当年的在销图书品种看,以前20种图书为例,2014年销售最高的是2781册,最少的是728册;2015年销售最高的为1449种,最少的是880种;2016年销售最高的为1185种,最少的933种。从这三年的数据分析,最高的数据逐年下降,最低的数据逐年上升,这说明三个问题:首先,社科类图书非常适合馆配市场。其次,单品图书总定数最少的品种逐年上升,说明有购买力的图书馆是在增加的。再次,出版社对馆配市场越来越重视,参与馆配竞争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单品种最高的品种下降。出版物品种增加,有购买能力的图书馆增加,这个对馆配市场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近三年各类图书当年在销品种中,销售码洋排名前列的分类较稳定,分别是I(文学)、T(工业技术)、K(历史、地理)、F(经济),四类合计总占比超过50%。同时会发现I(文学)类销售码洋增幅最大,并在2015年、2016年一直排在第一位,这也说明公共图书馆在行业的位置越来越重要。馆配商只要做好前几类图书,就能满足图书馆50%以上的需求,这也为其他馆配商的采购工作提供了参考。
图二为近三年各价格区间销售品种、码洋情况对比,其中,可以明显看到,低价位图书品种数占优,但2015年和2016年涨幅最大的分别是50—100元和100元以上图书这两个梯段,说明定价稍高的图书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对馆配商和图书馆来说,如图书定价太低未必是好事,仅加工费就占到了很大比重。随着高校评估结束,馆藏发展方向趋于收藏性、学术性,定价高的图书会越来越受到图书馆青睐。
对比近三年单品种图书平均定价(此数据来源是近三年订单数据,1000元以上的图书不参与统计),统计得出2014年图书平均定价为46.6元,2015年涨幅很大,为48.44元,2016年为49.28元。按照这个数据推算,2017年定价会超过50元。目前国内图书总体定价偏低,近几年定价的增长,对行业而言,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