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给出门农民工送上“定心丸”
2017年02月07日 10:23 凤凰网·政能亮 胡印斌
总理出面帮农民工讨工钱了。惟愿地方政府能够摆正位置,依法办事,在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锐意改革,创新制度,真正践行“放管服”,释放并激发社会的创造力。
节后“开工”第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仍是部署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总理的一番话讲得实在:“春节刚过研究这件事,就是要对广大农民工发出强烈的信号:各级政府支持你们出去打工,并保证你们出得去、有所得。决不能让广大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报!”
立春伊始,按照往年的节奏,与家人团圆了一些时日的农民工,又将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他们中间,或许有人还没有拿回去年、前年乃至更早时候的血汗钱,而今年的情况如何也未可知,总理罕见地在正月里部署解决欠薪问题,不啻是吃下一颗“定心丸”,让农民工多了一份笃定。
若说“长效机制”,总理从岁尾到年初,念念不忘、一提再提、“反复抓、抓到底”本身,也是一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
很多人都对年前总理在云南鲁甸的“一怒”记忆犹新,当他听到龙头山镇甘家寨农民工甘永荣此前两年“还有5万块钱没有拿到”时,愤怒溢于言表:他是家中顶梁柱,伤害他就是伤害他全家。这既违背市场规则,更违背道德良心。
总理的愤怒其来有自,还是在2015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向代表们提及他在贵州考察时与农民工的对话:“我问他们在外地过得怎么样,他们当着我的面就流泪了。”原来,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当地,很多待遇是不平等的,不只体现在社会公共服务,还有企业薪酬。所以,他们说,多数人想回家……
也难怪总理紧盯欠薪问题。积年累月、大范围的拖欠工资,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民工的生计与外出务工的热情,也极大败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与信用。若听之任之,小焉者,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将是一句空话;往大里说,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城乡融合、经济转型等等,都将无所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