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刊如何形成主流声音
2017年01月06日 15:2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吴兆喆
守土尽责就是负其责、尽其力。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交通报》在要闻版开辟了《直通两会》《两会圆桌》《聚焦议案提案》等多个专栏,在公路、水运、运输等专刊组织了相关报道,共刊发文字稿件87篇、照片44幅及3期主题式讨论,共采访行业内外代表委员47名。同时,报社官方网站开设的专题网页共刊发稿件265篇、图片百余幅;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56条、视频3个、图表1个。这些汇集了代表委员对交通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闻舆论工作既要注重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时代新风,也要敢于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但切不可以“点”代“面”,让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情绪充斥版面,让新闻报道酿成“次生灾害”。
质量为王 深度为王 融合为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对于行业报刊而言,其在业内独享的、权威性的行业舆论中心地位是其他媒体始终无法取代的。因此,行业报刊要想在移动互联网改变媒体格局的当下获得更多关注,必须坚持质量为王、深度为王、融合为王,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质量为王,思想至上。美国知名众筹媒体ProPublica的创始人Paul Steiger认为,高质量的新闻不仅是数字化的、协作的、数据驱动、多媒体化、敏捷、着眼商业角度的,而且还是可持续的。行业报刊要打造高质量新闻,报社不仅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记录者和观察者,更要培养思考者和建设者,培养一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业务精湛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记者和编辑在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上,还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趋势,将业界最关心的问题用老百姓都能读懂的语言表达清楚,使文章更贴近受众、更吸引受众,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
深度为王,专业至上。深度报道,在《新闻学大词典》中的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在传媒界,行业报刊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因此,在大众不再缺乏碎片化信息和不再满足快捷浅层表达的当下,行业报刊绝不能一味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传播招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资源,发挥业内信息的“垄断”优势,通过专业的视角,把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真实、全面、客观、理智地呈现给大众,使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融合为王,整合至上。《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媒体融合早已不是生硬的学术理念,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正在演绎的生动现实”。显然,在互联网逐渐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时,只有融合发展,将纸媒的主流声音通过互联网裂变式传播,才能坚守更有利于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舆论宣传主阵地。因此,行业报刊要在坚守质量和深度的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并强化文字、图片、视频乃至社交平台等内容的整合,实现新闻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维到多维的升级,打造高度整合的专业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多终端的信息共享,进而提升媒体权威性。
可见,在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背景下,行业报刊要想保持并飙升人气,不仅要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发展体制、拓展发展视野,记者和编辑的媒介素养也要全面提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进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