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故宫”两大文化IP引领话题走向
中国电影:以文化为支点挑起大国范儿
2016年12月28日 11:1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杨明
长城和故宫题材电影同日亮相银幕,前者由外而内,用商业的形式包装中国故事。张艺谋表示:“选择中西合拍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个借势,通过《长城》让中国故事走得更远。”后者由内而外,用浅显、唯美的镜头解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导演萧寒并不同意有人指影片“贩卖情怀”的说法:“但愿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朋友能为我们的情怀走进电影院,因为我们真的在很用心地做一部电影,做一部可能用尽全力‘贩卖情怀’也挣不了钱的电影。”
用工匠之心影响世界
已经迈入电影大国时代的中国电影,其“大”不仅体现在票房飘红、银幕剧增,如何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用电影这种通俗的方式输出中国文化,同样是电影人肩负的责任。
在大好的市场背景下,张艺谋做了一部自己导演生涯耗时最长的电影,3年的项目运作、剧本打磨和拍摄,来自37个国家的1300名工作人员合力拍摄一部中国电影,在之前几乎不可想象。除了完成了最大规模的中外合作,剧组还搭建了最大规模的、像一座城堡一样的绿幕群,维塔工作室在设计怪兽饕餮时花费了七八个月的时间设计出746稿,并划分完整的饕餮体系……电影中30万只饕餮体现了其惊人的工匠之心。
同样的精神体也现在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影片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它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酷炫的画面,没有小鲜肉,只有修复师们一天又一天的日常,只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之心,只有蝉鸣、鸟叫和风吹过的声音——萧寒说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只是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此前3集纪录片的压缩版。就是这部记录式的电影,在此前的12城路演点映场中场场爆满,观众给出了“远远超出预期,豆瓣9.4分的现象级纪录片,变成电影仍然很好看”的赞誉。“一颗匠心”不仅指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也是电影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在好莱坞电影“霸占”世界影坛的当下,无论是《长城》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怀揣“工匠的野心”的中国电影人用中国文化符号作为支点,以电影这个载体影响世界,也使得这个贺岁档变得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