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阔视野直击现实主题——小说《沧海之约》研讨会综述
2016年11月23日 16:52 广西日报 林雪娜
《沧海之约》封面
广阔的视野蕴涵家国情怀
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宏阔视野,就容易流于浅薄。一名作家如若秉持一份心怀天下的气魄,所创作的作品就会透出一股张力。近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红旗出版社、广西日报综合副刊部等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来自区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对这部由广西作家朱东创作的作品进行了“把脉”。
《沧海之约》是朱东继长篇小说《股份农民》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讲述的是从南国边陲到南海岛礁隐秘战线上的故事。小说以边境划界和南海岛屿纷争这一国际热点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进行的智慧较量。从关注农民转向注目沧海,选择南海风云作为题材,朱东表示,这是源于自己在宣传战线关注到的一些新闻与事迹:“和平年代的斗智斗勇是无声处听惊雷,没有鲜花和掌声,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比比皆是。作为宣传战线的一员,书写这些沉默的英雄是职责。”在作者看来,时代需要“清晨破晓响亮的鸡鸣和暮晚铿锵有力的钟鼓”。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表示,《沧海之约》有宏阔的小说视野和深切的家国情怀。作品叙事宏大,通过系列人物和故事,透视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邻国之间的友邦关系。这种思考关乎当下中国与邻国、世界的社会结构,关乎个人与时代、世道与人心的底线,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及深切的时代之思。可以说,小说的内在张力很大,有难能可贵的小说视野和结构能力,有深切的现实担当,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小说的社会意义大于其文学性。
在文学多元化、文化消费娱乐化的当下,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文学作品中愈发珍贵。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王冰看了《沧海之约》这样评价道:“作品的坚实体现在作家对家国情怀的继承和书写上。作者选取了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热度和前沿意义的题材,体现了作者对当下国际焦点问题的敏感、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战略的关切,这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视野和写作魄力很难得,使作品弘扬一种世道人心的人文精神。”
纵观当下一些长篇小说创作,《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认为,具有国际战略思维的作家并不多,更多作家的写作是“向内转”,多是情感和人性的描述。有的小说涉及重大题材,容易落入俗套,缺乏独立思考。《沧海之约》这部小说则给出另一种视野,不仅是和平的视野,更是一种文明的视野。“出色的小说既应直面现实,又应超越现实,以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灼烧现实的坚冰,照亮前行的道路”。
可贵的勇气触碰现实题材
“这是一部政治性强、政治敏感性也强的现实题材小说。”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给《沧海之约》这样定位。在他看来,作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当今南海归属岛屿的争端问题,维护了国家的最高利益,是一部传达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可见作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勇气,在敏感的问题上敢于突破,敢于直击,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政治素质。
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黄祖松也认为,作者对现实题材非常敏感,尤其是涉及东盟、南海的题材,言政色彩非常浓厚。当下作家触及现实题材较少,因而《沧海之约》为书写当下提供了一个范本,作者的勇气可嘉。好的作品必须是书写时代的,与时代同行,特别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同行。其次是小说所呈现出的政治智慧值得肯定。对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关系,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是很难完成的。作者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很有前瞻性。比如领土问题、搁置争议、以和平方式共同开发等,都可看出作者的政治智慧。现在读者能把一部长篇小说读完并非易事,题材新颖、故事情节精彩很重要,《沧海之约》在可读性方面显然下了功夫。
“判断一部好作品的标准,要看能否提供一些新鲜的写作经验,包括体验经验和感受经验。”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刘琼提出,《沧海之约》关注到客观存在的复杂社会现实,包括地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国家利益问题等。作者能直面社会敏感的部位,这种文学表达给当下创作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这恰恰是文学写作对当下、对历史、对现实记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深度的现实主义写作,能为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必胜表示,面对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能把其理顺,并站在现实角度、国家层面进行思考,说明作者对现实问题关注深切。涉及重大历史背景的现实题材,叙述需要掌握一定的灵活表达方式和策略,不宜生搬硬套和过于情节化。这部小说在叙述上做到了张弛有度,尤其在写南海局势的时候,能对人物情节和背景深度进行巧妙处理,通过叙事把经验和认识传播给读者。
对现实的把握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仰智在看这部小说时认为,除了会被惊心动魄的谍战情节所吸引,还会被小说的那些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特色的中国元素所感染,诸如其中的古诗词、书法艺术、中医理论、周易八卦,以及民间习俗和传说等等,内容之丰富,知识之广博,能给读者带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是当下一些通俗小说缺少的,小说需要坚实的素养,“坚实”也体现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