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长篇小说《沧海之约》:谁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2016年11月09日 17:15 中国作家网 孙卓 刘秀娟
研讨会现场
《沧海之约》作者朱东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历经四年寒暑,八次修改打磨,在南海争端波谲云诡之际,朱东创作的以南海风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今年9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宏阔的文学视野与深切的家国情怀,引发了文坛的关注。
2016年11月2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红旗出版社、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社、广西日报综合副刊部主办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广西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作协主席东西,《南方文坛》杂志主编张燕玲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主持。
《沧海之约》是广西作家朱东继《股份农民》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风云和剑拔弩张的领土主权争端,小说以边境划界以及当下围绕南海岛屿的纷争这一国际热点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进行的智慧较量。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与精彩的故事情节,弘扬和谐的价值观以及和平崛起的理念,开启关于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战略思考,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很强的时代价值,为读者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时代打开了一个特殊的窗口。
“和平年代的斗智斗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鲜花和掌声,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共产党员比比皆是。作为宣传战线的干部,书写这些沉默的英雄是职责;作为一个写作者,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动。读者需要感动。南海争端,令人揪心,任何人不能置身其外。”研讨会上,作家朱东动情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弘扬浩然正气,记录国安战线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是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他相信,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清晨破晓响亮的鸡啼,暮晚铿锵沉重引人遐思的钟鼓,还有寒冬深夜母亲分娩时的呐喊”,将目光投向远方,强调艺术的力量和有为,将是他持之以恒的文学追求。
研讨会上,王必胜、张燕玲、石一宁、刘琼、王冰、李仰智、黄祖松、卢有泉、肖晶等作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美学特点、思想情怀等方面作了深入评析。评论家们认为,《沧海之约》在当前国际新背景下书写国家安全,以历史文化关照当代,以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题材独具,立意宏远,展现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直面复杂现实的勇气和担当。在写作手法上,《沧海之约》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巧妙打通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拓展了小说的叙事魅力;继承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中华文化韵味,东方禅意与时代风云相生,家国情怀与复杂人性同工,是一部视野恢弘、思想内涵与人物形象饶有新意的沉厚之作。
朱东是一位长期关注国际政治、具有深重英雄情结的作家,在这部以南海争端重大国际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难以抑制地直抒对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的看法,引起了评论家对小说如何处理新闻事件、议论能否直接入小说的讨论。
在文学评介中通常认为,作者的倾向性应该在人物、行动、对话、情感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不宜直接发言,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曾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给予直接的、态度鲜明的评判,直到今天,这些议论是损害了《平凡的世界》的艺术性,还是增强了它的现实感和思想价值,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黄祖松认为,我们现在需要这样态度鲜明、有见地的小说,应该呼唤事关当下的写作。他提出,现实题材是个难题,正在发生的事情难以“看清”,写作是有风险的,我们写出来的“事实”、我们的判断,很可能与读者的感受有出入,《沧海之约》敢于碰触政治色彩非常鲜明的现实题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智慧,其议论对领土问题、国家利益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并没有损害其可读性,是能够被读者接受的。
东西认为朱东的写作没有专业作家的“顾忌”,面对南海复杂形势,他反应及时,对政治局势的了解比一般作家深透,有独到思考和预见性,他的小说想象中有指点江山的快意,有勇气、有责任感,但他同时提醒,这种“优势”不能成为写作上的“放肆”,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是所有作家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