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书闻 正文

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指南——简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作者:
  • 出版社:求是网
  • 出版时间:2016-05-09
  • 定价:¥ 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指南——简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ISBN:

1118831791_14627782309241n.jpg

  中国道路为何如此成功?中国制度为何风景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独树一帜?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占斌、周跃辉共同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基本内容,准确地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整体上看,该书的特色和贡献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概括理论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理论范畴?其分析框架和理论内核有哪些?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该书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概括为“十论”,即本质论、制度论、发展论、改革论、市场论、新常态论、“四化同步”论、开放论、民生论、扶贫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很好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第二,注重基本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系统性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即透过生产方式所呈现的经济现象,去揭示这些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规律。具体地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主要来自于《资本论》这部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大奠基之作。该书作者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核,深入浅出第阐释了价值规律原理、货币原理、资本与剩余价值原理、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原理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既显示了作者较为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为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厚植中国经济实践。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一般按照研究对象的划分,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其中,资本主义部分主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部分则主要是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该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寻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依据而形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观点,有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第四,提倡科学学习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问。究竟如何才能学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呢?该书作者提出,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在于记忆其中的“一词一句”,而是要掌握方法、认识过程、把握规律、提高能力,在此基础上,真正提高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水平。应当说,这一认识抓住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牛鼻子”。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只有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和要义。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版发行,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自觉。当然,我们也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开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篇章”!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新常态须坚持的新思维新理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当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常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实现。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与“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新常态下,必须正确处理稳、进、改的关系,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做到静有定力、动有秩序、改有实效。同时,面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需要客观看待、冷静理性,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看到增速换挡、提质增效是规律、是大势;更要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推动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发展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转型。


  (二)高度重视防范各种风险,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主动有为,就要对新常态阶段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当然,值得重点指出的是,新常态下我们不以GDP论英雄,但不是说就不要GDP了,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是完全必要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常态”下更是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然,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更需要靠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结构调整阵痛期是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三期叠加”形势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我国要加快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空间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五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特征。事实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效益低下、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而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对以往发展弊端的深刻反思,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引。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应当在改进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


  (四)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制度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与战略举措,这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也为新常态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并重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写在纸上的美丽文字真正变成国家的大好河山。近年来,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间的严峻现实已警示我们:转变生产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已刻不容缓。新常态下,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大、最久的金山银山。发展经济,决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当中,融入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资源基础受到保护,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动摇,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新常态下,我国的改革任务更加迫切、更加艰巨,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当前,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和衷共济。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