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生长,如星辰如玫瑰——读陈曼冬《遍看繁花》
2017年06月05日 14:19 旗书网 尤奕
《遍看繁花》 陈曼冬 著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016年7月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是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一句诗,简洁、戏谑的话语道尽一个诗人对诗歌的狂热。诗歌的神秘荒诞让许多人为之心旌摇荡,却也让不少人难以靠近。幸运的是,在这个紧张的时代,仍有人为诗停下脚步,从诗句里看见了秋冬春夏和星辰大海。
《遍看繁花》的作者陈曼冬便是这样一个爱诗之人。每日一诗,每诗一评,五百多天,不曾间断。推荐的诗歌范围广阔,日本俳句的留白之美、美国诗人阿什贝利的深邃之思、中国诗人席慕蓉的温柔坚定,尽入作者之眼。而这个成长于江南的女子,以温润如水的笔触,将恬淡的诗情与对生活的忠诚守望相糅合,让诗歌更近,使生活更美。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爱情教会我们的事情”中一首首缠绵缱绻的情诗在作者的解析下柔情毕现;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章记叙生命里绕不开的牵绊,或是亲情或是苦痛;“在四季和人间的传唱”关乎季节和生命轮转,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情思;“诗歌和文字的种种”则回归于诗歌本质,探讨其本身所带有的魅力;“胡说八道的真心话”里,自由飞驰的语词背后是作者的真诚和洒脱。一页页翻阅下来,你会觉得作者便坐在自己身边,手拄着头,眼望窗外,以一种亲切但认真的语气同你谈诗论事,情到浓时,或潸然泪下,或开怀大笑,举手投足间,却逃不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秀丽气质……
品诗,看似容易,顺着文本诵读一番,捻须低吟,感悟其韵律和主题,便发之以感叹,然而这样的品评,却往往不带读者自身的情感,自然也无法与诗人达到所谓心灵相通的审美境界。而这本诗评集最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陈曼冬将一篇篇来自遥远国度或斑驳历史中的诗歌重新拾起,以其中的字句联系当代生活与常被我们忽视的情感,其玲珑透彻的现代目光,拂去诗上的尘埃,让诗歌有了更多被理解的可能。如读席慕蓉《我的信仰》,她谈及被刷屏的明星的婚礼,清醒并冷静地强调“爱情是自己心里内在的东西”,其虔诚与真挚令人感动。读尼古拉·马兹洛夫的《阴影掠过》,她分享自己日常工作忙碌后的放空,适应“喧嚣尘世中的孤独”是她的生活必修。读张定浩的《理解》,她依照着诗歌勾勒出一个父亲的日常,女儿醒来没有看到爸爸便生气了,却嘟着嘴倔强地否认。诗中动人美好的细节被放大,并被诗人的内心世界所补充:“他为女儿写的诗,已经有十几首”。短短一则小诗背后,是一位父亲的温柔。然而诗人的生活未必都带着“玫瑰色的浪漫”,还有现实中的“夜班”、“例行检查”以及“打盹”。陈曼冬用诗歌背后的故事,解读诗句里鲜活的爱以及生活缝隙中龃龉不言的误解。“诗歌最重要的是准确,准确地写出你对生活的洞见”。私以为,解读诗歌最重要的,也是精准地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并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相同的悸动。毕竟,“爱一首诗,是因为说出了心里要说的话”。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借着诗歌故作矫情,而我不以为然。为一句诗拭泪,为错过秀美的景色抱歉,为一首有故事的歌谣驻足,恰证明了作者所具有的对美细腻而玲珑的感受力。与此同时,作者在诗歌品鉴与欣赏上,也绝非粗浅草率之人,具有文艺美学专业背景的她,在不少诗歌品评中,都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以及她对文字近乎天然的敏感度。读松尾芭蕉的《俳句一则》,一句“留白,是高明的”,直击简短的两句诗中的禅境。现代人喜欢夸张繁复,作者却直接截了当地将“简单”推到了我们面前。在尼采《醉歌》中,作者读出“酒神精神”所代表的充盈的状态,并恰到好处地指出诗歌本身的恣肆放纵,自由奔放的特征。而李小建《雨来》的评析,大概可看做诗人对诗歌的炽热告白,诗中的“隐士”,就如作者所倾慕的诗歌,“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真的像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去见的那个隐士……”那是怎样的一种痴念与敬重!“终于听见那流水的声音,清晰得犹如/大海深处的海啸”,作者在沉默里听见诗中的声响,意会到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因而知晓用细小的文字反映这庞大的世界更为不易。整本诗评集时刻流露着作者对“那些愿意用文字叩开自己的内心与整个世界对话的那样一群人”由衷的敬意,同时,作者对于诗歌的忠诚挚爱之心,也昭然若揭。
不可否认,在文学世界中,诗歌是极为独特的存在。它有时简直是备受骄纵的宠儿,潜入诗人的笔尖,挑选一个最不恰当的时间喷薄而出,它有时又像一个无穷尽、多次元的旋涡,多少读者扎进神秘的字眼里,从此跟随它游走四方。那么诗歌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遍看繁花》中用托马斯的《别问我……》作了回答——“别问我/我写诗/没秘笈。你/懂这门语言。”诗歌生命的显现或许不是它被写在纸上的那一刻,而是它被人咀嚼、理解的刹那。诗歌的存在意义不在于以精密的逻辑讲明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而在于随着生命的脉搏不断衍生,给人带来持续不断的感动和战栗,最终达到美感与智慧的顶峰。如诗人所言,“诗,经由心,抵达智”。而这,或许也是诗歌让无数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原因。
合上书本,灵巧生动的字已然藏匿于纸页之中,然而近百首诗歌的墨香余韵仍然环绕在我们周围。作者陈曼冬以温柔却难以抵挡的方式,种下关于诗歌的种子,教会我们以诗的眼光看待生活,如同写一首诗那般过自己的人生。在未来的某天,当我们在生活的不起眼的角落拾得一句瑰丽妙诗时,我想那便是这本书播撒下的种子在慢慢生长,如星辰,如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