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精品力作
──《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简评
2016年12月08日 11:40 红旗出版社
由李克实撰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最近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作者历经30年的理论思考和不懈探索,撰写出的第二部社会主义研究专著,是一部从哲学性、整体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系统探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精品力作。该书的研究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性质,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既关注社会主义现实发展需要,又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发展要求,既较多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又以整个社会主义发展为研究对象。全书共10章,近54万字,以专题研究形式,对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10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层面,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通观全书,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内涵丰富,创新性强。书中探讨的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10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构建和确立,可以说每个专题都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题目,是保证社会主义存在发展必须予以科学说明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依据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论述,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存在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很多方面填补了现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空白。例如以劳动成为人们第一需要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家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劳动怎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只能表示“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出发,以智能化劳动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说明劳动由生存性质向乐生性质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使社会主义最终胜利成为历史的必然。诸如把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概括为“以信息技术为生产手段的社会商品生产”,提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的观点,在劳动创造基础上建筑社会主义大厦的论述等,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征。以此破解社会主义发展中亟需解决而又长期弄不清楚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的根本性突破。
二、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以专题形式进行理论探索,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作者以劳动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以劳动创造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性质、社会生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研究,科学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以及企业制度、财政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从社会生产到社会保障的完整的社会经济运行体制。在具体研究中,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各章之间相互说明印证,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系统完整的原则规定和理论说明。例如在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建设上,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根本规定,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本质属性出发,既强调对于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又指出必须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竞争和末位淘汰等具体原则规定,以及以劳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论证充分,学理性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性突破,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定和根本要求,以及众多学术研究领域。作者把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与社会主义哲学研究、政治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与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形成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使社会主义经济生活具有充分的学理性证明。例如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把社会生产归结为产品生产和商品生产两大类型,把社会经济形态归结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两大形态,进而提出商品自然生产和产品自然生产、商品计划生产和产品计划生产的概念,把计划经济区分为商品计划经济和产品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确定科学的社会经济形态。再比如,既以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发展标志,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只要社会生产出现剩余产品,就能够实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使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否定的理论说明论证。由此使那种认为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必须回过头去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说法,失去基本的理论根据。
四、具体管用,实践性强。作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实际领导工作,对现时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弊病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其理论研究初衷即是为着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弊端和问题。因此作者的理论探索始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切实增强理论探索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书中的理论结论,既是作者通过长期思考探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一些也是作者亲身经历和具体实践过的。由此体现出其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例如科学确立公有制劳动单位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进而正确界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的区别,提出以金融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核心和龙头,以末位淘汰制作为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根本规定,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基本的原则规定,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其社会主义研究则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属于“民间”和“草根”的性质。这是作者认真分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后,在30年前作出的研究方式选择。这既给作者的研究工作增加了难度,但同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纷争,扎扎实实地进行理论研究工作。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作者以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默默无闻,执着坚守,潜心于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式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最终做出了大学问、真学问。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同样具有难得的启示意义和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