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6年08月03日 10:36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放在一个月以前则刚合时宜。这说明我们的同志对剿匪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现在报纸的影响比过去大了,有些不正确的东西在报上一表扬,就糟了。前几年很多干部不看报,现在不同了,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人看报,看共产党什么态度,人民政府政策如何,要从报上找自己需要的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正因为干部群众都重视报纸,我们就要很慎重。
西南区今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从全区说,一是剿匪,二是完成征粮、税收、公债[2]任务,三是领导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四是调整工商业、救济失业人员。为了实现这些任务,要召开人民代表会或农民代表会。下一步是今冬明春的减租,也是从全西南提出的。
这些任务完成得怎样?剿匪方面,四川剿匪有很多好经验,报纸要报道,但又不能让土匪完全了解我们的战术。报纸要宣传剿匪政策,宽大与镇压相结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什么叫胁从不问?“不问”是说不问罪,也就是不治罪。有的问都不问一下就放了,这就错了。总要教育教育,坦白一下,群众取保,才能释放啊。总的说,剿匪见效。贵州、云南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报纸必须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这就是指导性。
征收公粮,一般开始时都是轰轰烈烈,但后来很难收上来。万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比较恰当,要好好介绍、表扬,这就是实现领导。报纸要用评论、社论加上一连串的报道来领导交公粮。
领导生产,整个情况不算坏。毛主席指示新区要保持原有的生产水平,不使降低,老区还要“长一寸”[3],这就不容易。当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但是开荒不要鼓励,开荒要砍树,现在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树林少。有的地方报告,他们从佃富农那里调剂了一部分土地给贫农,据说是自愿的。这样的事报纸不能写社论表扬,不能写消息传播。生产中主要一条方针是不要乱动。凡是无把握的事要慎重一些,先研究一番,或者写个东西,说这个好,但也存在哪些危险性,使群众从另一方面再考虑,这也就是领导。
调整工商业,主要是城市。我们的政策是调节劳资,两利兼顾,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不利。我们要扶助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鼓励私人生产的积极性。资方要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最近报上登了些私营纱厂解决困难的报道,应该登,用私营企业的榜样来实现对私营企业的领导。我们扶植进步的、有前途的私营企业,没有前途的要指导转产。调整工商业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资、二劳、三公,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海一件纱卖五百万元[4],这里要九百万元,谁来买?不能把关税壁垒搬到三峡来,再来个封建割据。据说有的工商业家对我们的政策有抵触,但他又确实在改,那就好,改好了会感到我们的政策对他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