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简明知识读本》书摘
2017年03月15日 16:10 红旗出版社 李国祥 郭大(编著)
1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和涵养水分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种植业司牵头)。筛选推广一批抗旱节水品种,重点在华北、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耐旱小麦、薯类、杂粮品种(种子局牵头)。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畜牧业司牵头)。控制东北地区井灌稻面积(种植业司牵头)。积极推广循环水养殖等节水养殖技术(渔业局牵头)。协同开展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种植业司牵头)。
15.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以苹果柑橘、设施蔬菜、品牌茶叶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设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建设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探索建立农药产品追溯系统。继续组织开展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业司牵头)。
16.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县为单位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科教司牵头)。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种植业司牵头)。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还田、集运、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科教司牵头)。开展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计划司牵头)。加快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节水、清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设施设备,推广“果沼畜” “菜沼畜” “茶沼畜” 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技术模式。继续开展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畜牧业司、渔业局牵头)。推动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健康发展。扩大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范围(科教司牵头)。
17.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实施耕地、草原休养生息规划(种植业司、畜牧业司分别牵头)。适当扩大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轮作试点规模以及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重金属污染区、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区休耕试点规模。完善耕地轮作休耕推进协调指导组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定期督查。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完善轮作休耕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开展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数据库,跟踪试点区域作物种植和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种植业司牵头)。
18.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动物防疫财政支持政策,稳妥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持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扩大和充实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队伍。持续抓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见多发病防控,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大力开展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推进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强化动物检疫和畜禽屠宰质量安全管理,完善跨省流通监管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加强兽药行业监管,健全完善兽药二维码追溯体系,深入开展抗菌药整治(兽医局牵头)。
四、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9.加快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集中突破粮食丰产增效、畜禽水产良种培育、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智慧农业、农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中低产田改良、黑土地保护、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等重大技术及装备。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增一批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在200个县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深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严格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加大转基因科学普及与舆论引导力度(科教司牵头)。
20.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 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司牵头)。大力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人事司、科教司牵头)。支持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开展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试点,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和不同科技岗位,逐步建立以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关联度、技术研发创新度和产业发展贡献度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科教司牵头)。
21.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区域技术中心建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各类联盟在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产业全链条发展、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以关键行业和领域为重点,加快布局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中东北、华北、华东和南方地区优势科技力量,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华北地区节水农业、南方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重大问题联合攻关。创新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联盟建设获益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联盟多元化支持、市场化运营的长效运行机制(科教司牵头)。
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构建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 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立区域站,支持乡镇成立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完善人员聘用和培训机制,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增强农技服务能力,鼓励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支持地方因地制宜设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通过承担项目、定向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各类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引导其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教司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