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之江平五年文集(2008-2012)》书摘
2016年07月28日 13:09 红旗出版社 浙江日报理论评论部
文摘
(七)“两富”现代化,主线是经济转型升级。
从全面小康到“两富”总目标,是一个巨大转身。如何转?答案是另一个“转”:转型升级。
转型,坚持速度与质量统一的必然选择。未来保持7%~9%的增长,追求有质量的GDP,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用转型推开发展的大门,把决定命运的“王牌”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浙江经济自会妙笔不断、嘉穗盈车。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做大做强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浙江具有明显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关键在于进一步给政策、给空间、给时间。
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这是浙江经济的基础,关乎经济企稳回升。优势与否,看产业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传统与新兴一门之隔。一旦打开,传统产业就会完成升级。用“质量”作卡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传统产业,迅速改造升级。
转型,“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是首要,“四大建设”是关键。前者,事关浙江未来发展和全国大局,是浙江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新空间,是浙江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探索、新行动;后者,重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在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重在追求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重在扩大有效投资。
(八)“两富”现代化,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足见高瞻远瞩。
今天,谁不倚重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全球化时代,一件产品、一家企业、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科技创新上,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
在分析现代化规律时,《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曾经提出“挑战~回应”模式,认为现代化既是区域竞争的最大挑战,也是区域发展的最大机遇。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科技创新是绝佳选择。
实现“两富”总目标,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唯有此路,别无他择。
(九)“两富”现代化,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小康到“两富”,有物的发展,有人的解放,除了经济,还涉及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守望精神家园。除了创作更多的文化产品,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得以弘扬,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得以倡导,人们精神的天空会更加宏阔,心灵的画卷会更加绚丽,价值追求会更加高远。
实现公平正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不仅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要公平正义,“正义的增长”呼声日渐高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制度建设当作“火把”,点亮这一理念,熔铸于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开疆拓土。
打造美丽浙江。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让青山含笑、绿水含情;在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中,荡起我们的绿色情怀;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制度中,编织我们的绿色梦想,让“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真正到来。
(十)“两富”现代化,关键是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两富”是一个全面性、科学性、战略性的总目标,主政者更好地驾驭全局尤其重要。执政能力,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上,体现在党内民主上,体现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体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格局上。
始终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目标是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坚持反腐倡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从反腐开始,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下定决心、花大气力,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既要加大制度建设,在建立和完善惩防体系上迈出新步子,又要从严查处大案要案,对腐败现象实行“零宽容”,以反腐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