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不确定性而更加精彩

2017-12-07 17:00:00 旗书网 王蒋萍

0.jpg

  最近我偏爱看一些民国文章,沉浸于那时的名人风采。而《民国画报人物志》将一位位名流搜集在一本书中,一段段或长或短的故事聚集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在其中流连忘返。尽管作者在编撰此书的过程中已尽量贴合民国时的文风,保留原有的韵味,但部分篇章的味道还是有所缺失,这也是不同画刊资料整合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笔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看这本书对笔者而言是一件十分耗费时间的事,时不时就会停下来拿起手机开始百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确实不够,另一方面,根据一个人的人物关系网去查找相关人物的信息,根据一个知识点顺藤摸瓜翻出更多的知识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往往时间都耗费在了查找信息上,书倒是没看几页。

timg (1).jpg

  例如在最开始看《民国画报人物志》时,我发现有一个词频繁地出现——寓公。什么是寓公?寓公和归隐是一个意思吗?在查阅资料之后我才了解到“寓公”可以说是归隐,但绝不是简单的归隐二字可以概括的。“寓公”原指流亡他乡或他国的官僚、士绅。到明清时期,尤其是大清国倒台之后“寓公”逐渐成为“隐居”的代名词。但这个“隐居”和我们一般认知中的不问世事并没有太大关联,它更多地带有一种静候时机东山再起的意味。

  民国时期很多官僚下台之后,到天津做起了“寓公”,一方面可以依附帝国主义势力,安安稳稳地当自己的“公寓主任”,另一方面可以窥测北京动向,随时准备重振旗鼓。于是,一整个下午的时间都花费在找还有哪些人也当过“寓公”,以及他们的相关故事当中。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史书或者人物传记应有的魅力——历史的精彩绝对不是薄薄的几页书能够讲清的。

timg (5).jpg

  在《民国画报人物志》中,有一些是人物仅介绍其生平,有一些则是针对某一事具体描写,这一类多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对于不了解该人物的人而言,简要介绍人物的生平可以使人迅速了解此人的主要事迹,但我总会觉得缺失了些什么。大概是一种鲜活的感觉吧,冷冰冰的、简短的介绍文字是无法把这种鲜活体现出来的。

  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对于过去的事而言我只是一个过客,甚至连个过客都称不上。仅仅只是草草地了解一下人物的生平,诸多事情以及一些前因后果永远都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我却无从得知。但往往读史的乐趣也在此,因为不了解而有更多的好奇,因为好奇而激发了更强的求知欲。书中大致花了四页篇幅对段祺瑞终止吊唁孙中山的原因作了一二猜测。

timg (6).jpg

  通篇看下来,我个人的感觉是二者之间确实有嫌隙,甚至严重到宁可找理由搪塞,却连葬礼都不愿出席。书中并没有对二人的关系进行展开,但我却十分好奇: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因何事而起?段祺瑞未出席孙中山葬礼的后续又是怎样?这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地促使我去查询资料,了解更多的信息。整一个过程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结果,而是在查阅信息的过程中获取了计划外的知识以及在查询信息时获得的满足感与愉悦感。这也是笔者对历史类书籍一直又爱又恨的原因。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画报中的资料或许不够完整、系统,记事不够准确,甚至观点有些偏颇,但它却让历史更加立体,更加精彩,更加有趣”。每一本历史类书籍中的内容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所偏颇,但这种不确定性让阅读的过程更加充满趣味。

民国画报人物志封面.jpg

《民国画报人物志》

周利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