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2016年07月19日 10:43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章文洁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如约而至,今年杭城的七夕,连台风都结伴而至,左读君心里默念,连台风都欺负人啊!!左读君最近有点多愁善感,既然七夕来了,那还是先聊点应景的!
先说说我的恶趣味,其实我很喜欢看《樱桃小丸子》(左读君一直在暴露年龄啊!!%>_<%),然后可想而知我要说花轮和小丸子,花轮喜欢喊小丸子“宝贝”,但小丸子却一直觉得花轮是个怪人;花轮会在小丸子被欺负的时候说“不要欺负丸子同学”,但小丸子是一脸不领情的样子。其实也就是大家一直在期盼着花轮和小丸子在一起,但作者的喜好谁知道呢!!因为我看了800多集还是没有结果!!
言归正传,言归正传。本文作者章文洁对《公家花园的迷宫》进行了解读,公家花园,也是现在的黄浦公园,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著名公案而拥有传奇身世,一个个与公园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公园历史纠缠在一起,互为见证,同时也成为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道缩影……】
从1880年代的公家花园到如今的黄浦公园,陈丹燕新著《公家花园的迷宫》中提到的颜永京、亨利、吉迪、史美娟、小白和小雯子等人,每一个人虽都处于不同的时代,却都与黄浦公园有着不解之缘。作品通过描写他们每个人与公家花园的种种经历,折射出的并不只是公家花园的变化,还有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奋斗过程。
颜永京作为上等华人对于华人进入公园的权力进行极力争取;亨利作为侨民在租界里面对殖民者权威被挑战,愤而在报纸上抨击华人;吉迪随父母出国后再想起当年的黄浦公园,心中的不认同是源于“血统”中的矜持;史美娟是在黄浦公园旁的石库门弄堂里成长起来的上海人,她的成长与黄浦公园息息相关,成年后想起的是当年与黄浦公园有关的所有回忆;小白想要弄清楚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否真的存在,即使后来职业变更,这份执着却从未改变;小雯子幼时寄居于上海的舅舅家,舅舅他们对她的苛待让她无法将上海视为自己的故土,也无法理解父亲至死都想回到上海的执念……

(当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
黄浦公园百年间上海的风云变幻被置于文中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抛去大场面的背景,而充满了生活和世俗味,却更能品出这每一个人在其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读完书,恍悟所谓公家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书中每一个人成长的秘密。颜永京的抗议、亨利的不甘、吉迪的矜持、史美娟的世俗、小白的坚持、小雯子的爱憎,都不过是伴随着公家花园变化的一切最终凝为在他们各自心中不可取代的经历。每一个人,他们眼中的黄浦公园都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黄浦公园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对于颜永京来说,百年后再看到黄浦公园,他的眼神中还是不服,只是不服的内容却变了:百年前不服的是不平等,百年后不服的是这公园最终还是毁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亨利所引以为傲的所谓白人在殖民地对有色人种的优越感,是支撑他们在上海活下去的动力,因此当有人试图打破这种优越感时,他便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字林西报》上F.H.L的文章满是对这种侮辱的不满和宣泄。颜永京和亨利的经历,今日读来很有一些悲剧的意味。
小白的坚持在书里化作了对历史的追溯,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否真的存在过?他年少时的坚持或许在后来的世俗生活中被掩藏,却在再一次接触到这段历史时被清晰反映出来。他最终还是明白了自己对于做历史学家的热爱,年少时的那块牌子,其实一直都在他内心存在着。小雯子及后来刘老师等人的评价,是现时人们对于上海的印象,不算好,也坏不到哪里去。拿书中的话来说,“对于租界和公园,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背景,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就能看到他的道理,以及他的局限。”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黄浦公园,将其置于自身的文化价值之下,拼凑出的是这百年间不断变化的最终完整的黄浦公园。黄浦公园折射出的是上海在各个时代中的艰难挣扎。历史的洪流翻滚而去,所有经历其中的人们都随之逝去。黄浦公园有过千般改变,然而真正不变的,也只有黄浦公园。那么多人留下的秘密,只有它认真地为之保存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