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做闲人
2016年07月19日 11:00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七贤
【左读君今天要推出的这位,是体育界和新闻界双栖、鼎鼎大名的肌肉男七贤,他在鼎鼎大名的钱江晚报开有“七贤论道”的专栏十多年,不愧是1989届杭州大学历史系的硕士,才华掼得过钱塘江,铄古切今,哥哪是在聊体育,是在聊人生啊,那种意境,可是“天王盖地虎--林子中的老大来了!宝塔镇河妖--老大也要听七贤的。”所以有一阵子,七贤喜欢子夜骑行虎跑路,成串的妹纸一路约跑健身,借着听七贤聊人生的名义,主要看看七贤哥哥的腱子疙瘩肉。
世界杯期间,七贤忙得彻夜难眠,看球猜球写球,难得昨天七贤有雅兴和空档,晒了晒他家的书房和正在看的书单,真是左读粉的福分啊!如果你哪天要参与七贤哥哥的骑行,先去练就玲珑的曲线或健美的身板再跟!】
为什么读书?在我们年少时代这不成为问题,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嘛。但在年龄渐入而立、不惑甚至知天命,就是个问题了,我就觉得,中华早已崛起,但跟我读什么书,读多少书并没有多大关系,中华还会不断崛起,我今后读的书,对国家也贡献不了什么。
我有一个半房间的书,四五千册,今后这个数目不大增加,因为四库全书都有电子版了。赶时尚的书还会添,代表落后产能和不先进生产力不先进文化的书会陆续淘汰。我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读哪类书,只能大致说说,不喜欢读哪类书:就是机场书店里摆的那些,励志的,成功学的,养生的,星相的,君子不言怪力乱神,这个古训我牢记着。另外是盗墓的和穿越的,因为我读的很多书,本身就跟两类有关,比如我花了很多时间研读过《中国盗墓史》,琢磨过洛阳铲的构造和功能,对盗墓贼这个伟大的发明高山仰止,至于穿越类,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多了去了。

我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书口味天差地别。年轻时是唐诗,向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稍长点是宋词,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功名利禄都成空,变俗了,改成元曲。元曲品味差了点,偶尔读点明清小品,这个小品不是赵本山扬名立万的行当。这个年代变化快,手机功能太强大,小品都静不下心来读了,就变成小说,再后来是笔记,传奇,这暗合了中国文学三千年的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大清民国小说,当代段子。网络上泡久了,杂书看多了,就不用看国产电影和国产小说了,更不用看春晚,那些基本是段子大全。
我读的是历史专业,干了新闻,有十来年时间,差不多把老本行扔了。网络时代前后的历史专业是两个概念,我跟昔日的大学同学、现在的中学历史老师们在专业领域几乎没法沟通。他们大多没读过史景迁,没读过赫尔岑尼琴,不看民间口述历史,不知道田野调查,也不看袁腾飞捣鼓的历史读物,到现在还相信义和国和太平天国是轰轰烈烈的伟大的农民爱国运动、极大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我读的书乱七八糟,书房是个杂货铺,国外的,从马列恩斯到莎士比亚到《论法的精神》、《古拉阁群岛》、《极权主义的起源》到尼尔.弗格森的金融历史学系列,国内的从四书五经到严歌苓、莫言全套。网络上常有XX名校或名家列出的人一生必须读的二十本、五十本或者一百本书,最多的时候,我的重合率有六成。坦率地说,读这些书,不管是对增加我的谈资还是阅历,好象都没有什么用处,养家糊口也帮不上忙,除了满足好奇心,就是给自己普及了常识,知道过去什么是真的,现在哪些是靠谱的。读书大概就像尝天下美食,并不一定能成营养学家,更不能成长寿老人。

当然也有最喜欢的,比如拉美爆炸文学的,马尔克斯老爷子的,过几年就会翻一翻,海明威的,用来复习和巩固英语水平不错。东欧的历史和文学也情有独钟,我觉得,那片大地的历史和人文除了浪漫还有神秘。比较喜欢的,是六朝以来的传奇和笔记,它让历史生动活泼,比如唐朝张鷟的《朝野佥载》。张公子在唐朝的知名度相当于韩寒加郭敬明,更要命的是,他还是个考霸。当时日本、朝鲜、阿拉伯、伊朗之类的国际友人到大唐来进行友好访问,第一件事就是求购张公子的新作品。历朝历代的笔记小说读多了就发现,〈明朝那些事儿〉不是事儿了,二月河的康熙更不是个事儿。还有比较有趣的是四裔学,讲古代中国四边是怎样的。古代中国北方活跃过好几十个游牧民族,除了蒙古,极少数改头换面,多数销声匿迹,我饶有兴致地查找,大致弄清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读万卷书,我没有当上快递哥,也没有成半个名师名家,现在我的理想是,能够原创一个段子,微博上的转发率达到十万次,但这个难度很大,否则宁财神的饭碗早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