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车竞赛遇上政治文化
2016年07月14日 17:35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项忱
【周五啦,左读君在愉快地准备过周末的时候发现,下周就是九月了,八月就这么过去了……好吧,我们的各位编辑整个八月就一直在忙忙忙,大家辛苦了!!
古罗马,在左读君的记忆里,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以前学历史,肯定是少不了古罗马的;后来左读君学过法律,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也是要学的;还有什么人类的伟大文明之类的,总是少不了古罗马……当然,古罗马的竞技、角斗士更是其代名词。
本文作者就研究了古罗马著名的马车竞赛,让我们一起跟随他,走进古罗马的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探寻马车竞赛背后的玄机。】
假如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就让我们回到几千年前的罗马,去真切地感受约15万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马车迷,一起涌进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的壮观场面。昔日风靡罗马的马车竞赛,而今却鲜少提及。今昔对比引起了菲克·梅杰的充分关注,着手进行研究并写作了这部《古罗马的马车竞赛》。

也许我们目之所及的只是精彩绝伦的马车竞赛,殊不知其背后玄机。对于民众而言,在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他们可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心声,暂时忘却社会等级的限制。对于皇帝而言,他要根据入场仪式中民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判断民心向背。因此将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称为罗马的政治晴雨表一点也不为过。

罗马森严的社会等级丝毫不影响罗马的精英和平民,齐聚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一同观看马车竞赛。只是一到赛场外,精英阶层对于平民阶层便只有鄙视。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两者能一起沉浸在马车竞赛这种大众娱乐中呢?
只能说马车竞赛挑起的激情,诱发的情感,使罗马精英也被带动,与平民一样激动无比。当然仍有少数敌视马车竞赛的精英,忠告人们远离这种只是引起最原始激情的比赛。只可惜仍然有许多的精英前往竞技场,与平民一同狂欢。
然而关于马车竞赛的文字记载却寥寥无几,文人对此也多持鄙视态度。他们认为上流社会的人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且马车手都是些臭名昭著的人物。对于马车手的不屑是因其多为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虽然顶尖的马车手可以摆脱奴隶身份,拥有巨额奖金,且具备高超的车技,彰显古罗马悠久的美德——无畏、顽强和勇气。可是这一切都不足以令一些专注于精神世界的精英为之说好话。

(电影《宾虚》中展现的马车竞赛场景)
马车竞赛的风靡使竞技场在罗马、意大利境外遍地开花,推动马车竞赛达到全盛时期,却也使得马车竞赛变得错综复杂。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车队制度的形成,催生四大马帮,导致诸如尼卡暴乱这种事件的出现。
正所谓物极必反,伴随罗马帝国的政治分裂和经济恶化,马车竞赛在罗马慢慢消失,但依然掩盖不了它昔日的辉煌。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影片《宾虚》重现了古罗马的马车竞赛,虽然许多细节与史实不符,但都已经不重要了。

(电影《宾虚》海报,此片在第32届奥斯卡上共获得11项大奖)
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的一日就好像罗马人生活的缩影——紧张激烈的比赛,粉丝的疯狂,不同马帮的争斗。比赛现场的“拉拉队”,喝倒彩的托儿,全民参与的赌赛,信仰巫术或宗教的诅咒祈祷,历史就好像鲜活如眼前一般。当然,书中也花费相当笔墨在君士坦丁堡上,这座新罗马城,一如旧都般将马车竞赛传承了下来。
古罗马的马车竞赛就好比今日的足球比赛或者F1车赛,只是其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显然远大于后者。书中丰富的历史内容——场地的数据记录,比赛技术的解析,比赛风险的描述,赛制沿革的考证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同时作者诙谐幽默的文笔,更是让读者摆脱阅读历史书籍的沉闷乏味,为之锦上添花。
厚重的古罗马历史,庞大的古罗马城,辉煌的古罗马马车竞赛,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