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有想法书人的智慧人生
2016年07月08日 14:18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杨柳

梁文道,1970年生。读书人,媒体人。现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内地《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及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多份报刊专栏作家。在内地出版的《常识》、《我执》、《我读》等作品,感谢徐澜老师的推荐,并有幸读到《访问》这本梁老师的最新力作。
就像梁老师所说,在他干过的所有文字活里头,他最恨采访。采访,大家可能质疑,不就是问问题吗?实则不然,作为从事经营工作为主的媒体人,偶然机会还是会介入采访、访问之类的工作。深知此项工作非常考验人的功底,梁老师一口气访问了十五位有想法的书人,实在令人敬佩。这十五个人之间生活上基本没有太多的交集,然而,连结他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那部分枢纽正是“爱读书”。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可以让我们有幸从一本书中学习、了解、感悟这十五位大咖的读书人生。这十五个人这么有意思,这么的不同,他们在香港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读后感受对香港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十五位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光芒,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依然追寻着自己的脚步前进。
十五个采访故事没有什么主线贯穿,但他们都是与书相伴一生的人,是真正的书人,其中有些片段,印象深刻值得回味。对于我而言,这本书的遗憾,就是因为缺乏阅读的储备和背景,访问对于我陌生的、未读过其任何作品的书人那几篇读起来,总觉不甚了解。
董桥:读书、文章、做人
学贯中西的董桥先生更说:“不要以为看书很伟大,不要以为看书很重要,完全不重要,完全不伟大,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不看。”――书中早已不再藏着黄金屋和颜如玉,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个“enjoy”才显得格外沉甸甸。
推而广之,不仅是读书,而是喜欢用“enjoy”的态度做一切事情的人――有人写字、有人画画、有人钻进故纸堆考据前人八卦、有人买了全价机票飞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为热爱的歌手挥舞荧光棒……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生命的甜品,更是我们不堪细想的虚无人生中,那根名叫“意义”的稻草。
詹宏志:读任何一本书都是为了改变自己
出书的人并不全都跟社会配合,否则他为甚么要出书?出版一定隐藏着要改造社会,和改变甚至对抗世界的理念。
读书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逼迫我。读了之后,我也想知道到底他说了甚么,他说的是不是我赞成或者是我需要的呢。我觉得一个人需要的书其实是很多的,有时候我们会一不小心倒向一种人文沙文主义,觉得只有较高人文价值的书才是好书。我自己也经过各种各样的帮助,也看到很多人读书的困境。
有些人没有能力读比较好的书,那是一个不幸,不是不道德,他没有像我们那么幸运,读了会懂,他读了是没有乐趣的。如果他告诉你说他只能读言情小说,他已经尽了力,你不能说我们今天堕落一点,来读言情小说吧。因为大部份读书的行为本身已经隐藏了改良自己的动机在里面,读书绝对不是一个人最能够得到感官享受的途径。
十年砍柴: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
现在推崇的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三部,加上《金瓶梅》、《三言二拍》都产于明代,稍微识字的人读这些书,没甚么陌生感,不仅仅它是白话小说,晚清的许多白话小说应当更好懂。关键是这些小说表现的价值观和社会形态,今天的人能够理解,并且意会。
长平:正义
长平说:“在我看来,写东西出来就是一个意义,我不是那么功利的想去看到它的社会效果。如果一个评论可以帮助弱者、带来一些改变,这当然是很有价值的事。但我从来不追求这些,我觉得把话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因为能说话,在中国就很重要了。如果过份去追求它的功能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心态。”
媒体人的正义感,追求事实的本真是大家必须要去坚守的。近来热播的韩剧《匹诺曹》,就是一部讲述新闻从业者价值观和涉及新闻伦理问题的剧集。值得大家放松之余感悟下其中对于媒体常见的误解以及真实状况是什么。相信大家看后也会很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