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周抚
2016年07月07日 14:02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叶行一
【本文作者叶行一,业余皮匠,书法爱好者,安吉人氏。感谢作者授权。
本文是作者看王羲之的《十七帖》“瞎想”的……】

道和兄:
今日积雪未消,天寒地冻,五十年来未曾见过。会稽这个地方天气阴湿,现在越发地冰冷刺骨了。我见屋檐甚至树枝都悬挂着冰柱,日间冰尖融成水滴滴答落下,将地上凿成许多小小的水洼,想着或许很快会全部融化吧,哪知到了夜间又恢复原样。最快乐的大概是孩子,他们举着长竹竿挨个敲打冰柱,看着冰柱如飞鸟般坠落,在地上发出砰砰的响声,断成晶莹的数截,便发出快乐的笑声。倒是一旁的大人有些着急,一直在呼喊着离远些,离远些,莫让冰柱伤着!
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加上时令不正,行散也需稍稍注意了,这可真让人惆怅。上回许道士来求我抄经书,带来几只鹅,也有一些五石散。我抄完经书,便服食了一些,又洗了冷浴,饮了几壶热酒,出门行散去了。当身体里的热力出来,我常常有飘飘欲仙的感觉,那些平日不曾想的念头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有时候我随着一个念头往前走,还未行走多远,另一个念头又抓住了我,我就这样一边走,一边任由这些奇怪的思维牵引着我四处飘荡,有时候又突然忍不住的放声高歌,且唱且行,步履踉跄,路人见我大概状如疯子吧?
我记得行散时最常吟唱的是孟德的诗,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间过得可真是太快了,旭日东升,夕阳西沉,每一天都是稍纵即逝,却又不曾做过什么,也不快乐。日复一日如流水一般往前行,也如流水一般寡淡无味,人生就是这个样子吗?

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经有二十六年了,虽然常有书信往来,却总没有机会好好谈天,哪怕有一次也好。二十六年前您镇守巴蜀,我就有去四川游玩的想法,严君平、扬雄、司马相如的事迹,巴蜀山川的奇胜,想与您一起登上汶岭峨眉的期盼,这二十六年里在心中反复酝酿,浮浮沉沉,我总想着有一天您和我共赏盛景,是多么得值得庆幸。一览众山,云卷云舒,清风徐徐而来,鸟儿在林间跳跃啁啾,你向我讲巴蜀的风物人情,我给你讲在兰亭的聚会,一直这样讲下去,真是如在画中。
可是我从而立之年说到现在,都没有成行。你寄给我的青李、樱桃、来禽,种种果树开花、结果、凋谢,再长出新芽,一年又过一年。成都汉代讲堂里那些壁画,秦时城池楼观上那些砖瓦,也在梦里端详过、抚摸过,与您一起议论过,可是,我终究还没有去成呀。
二十六年来,我的境况总是不好,身体也每况愈下,感觉到一天天的衰老。我家老妻最近病情严重,常常深夜呕吐不止,时日大概也不多了,可我什么也做不了。孙女玉润又夭折,小儿官奴也与重熙女儿离婚,另娶余姚公主,我知道他是伤心的。官奴向来沉默寡言,更让我担心。回想到当年给重熙写信提亲时的轻快欢喜,对比今日,真是无可奈何啊。
现在重熙也已不在了,他在世时,总与他交流服食五石散心得,一起东行见山川的秀丽,商议如何隐居,可我家老妻还说谢家来人我才会翻箱倒柜好好招待,对她的兄弟方回和重熙却很淡薄,她如何懂得?
您今年刚好七十了吧?我也即将六十了,活到这个岁数可真不容易,只是身体越来越坏,不知道还能不能去成四川。去日苦多,带走太多的期冀和不多的欢乐,留下一日重复一日的无奈,让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变得那么远。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把握,唯有服食五石散才有会短暂的乐趣,可是方回却担心我的身体,劝我不要服食,大概也并不了解我,如果连这样的乐趣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羲之顿首
然后王羲之就挂了,一辈子都没有去成四川。都是看《十七帖》瞎想的。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