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工科大学新生的书单
2016年07月06日 14:45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八圈

我的亲戚从9月份开始读计算机专业的大一。看着他在朋友圈刷军训心得,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候。前两天他问,能不能推荐一个大学必读书目。我猛然想起了当年的班主任给我们的书单。那份只有一页的书单(手写复印件)令我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观体系,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审美品味。这让我在多年后看到同辈们对木心、许知远、刘瑜、梁文道等咬嚼不止时,产生极大的警惕和厌倦。
早几年,网络上也有类似推荐的书单,对那些书单的内容褒贬不一。我觉得这也是难免的,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主观胜于客观的活动。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看了不恰当的书,也许就会有不恰当的影响。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立刻就去啃大部头的书的话,勉强自己也没有什么意思。还有的推荐者恨不得把自己的书架上的所有书都列举出来,生怕年轻人漏了一本,这种夸张的行为则是完全不考虑年轻人的阅读方式。我觉得这样都不太好。读书是一件以点带面的事情,一份书单绝对不可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眨眼十多年过去,现在到了我混充长辈给他们推荐阅读的时候。根据我这几年做青少年作文的经验来看(当年参与我的作文书的学生今年差不多是读大学的年纪),现在的大学新生同我们当年比,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更迫切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有更明确的去政治化的态度。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刚刚接触pc,而他们早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热情用户。我们玩最多的是星际一代和cs,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游戏有如此广泛的爱好者。我们当时关心的是食堂的大排分量比之前轻了,而他们更关心的是转基因粮食种植全球化的不可抑制。我们对流传的各位core的段子信手拈来,他们则能背出常春藤名校。所以我基本认为自己与现在20岁的年轻人还是很没有共同话题的。
所以我努力挑了20本书。这20本图书不太厚、不太闷、不那么具有教化的使命。我把这份书单定位于愿意读点闲书,对老一代的品味并没有太大反感的工科大学新生。
如果他们出于好奇或者对我的同情,而恰好认真地读了书单里的若干本书之后,突然觉得老一代的品味还可以。那么我希望这份书单也能使他按图索骥,慢慢地把整个未知世界的地图开荒。
另外,如你所知,以下并没有哪本书读完之后可以令你赚钱,也没有哪本书可以让你立刻就泡到妹子。
以下所列绝大部分是我书架上所有的,有个别书如《英国病人》我从单位的图书馆借来阅读过。在每本书的后面附上了我对这本书的最直接的观感,以供取舍。
《人类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著。
英雄人物如何改变历史,或者平庸的人如何葬送改写历史的机会。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约瑟夫·列文森著。
对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有深刻的论述,本书开启了一个对儒家再叙述的时代。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等著。
工业革命、现代国家与民主精神的起源都是英国,王权与世俗权力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达致冲突的融合。今天苏格兰现状在这里也有隐约的暗示。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宗法(家族)、婚姻与阶级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尤其复杂,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著。
2000年以来最动人心魄的小说,也是最好的反思二战的小说,将一段不伦之情置于二战德国的独特背景中,令人惊诧的结局又令人万般惋惜。
《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著。
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中农业产权的辨析、大一统帝国的特点有独到的观点,一本在手,完爆中学大学历史课。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任东来等著。
民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具有道德高度的复杂问题一旦被技术性地以多数决取代,民主制度的品性必然被降低。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以赛亚·伯林等著。
你只需记住:你生活在一个恐怖、混乱、冷漠的经验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自由主义》,李强著。
最清晰的梳理自由主义源流的中文作品,同时对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作一清楚解读。一本在手,完爆各种毫无理论基础的键盘公知。
《拥抱战败》,约翰·W.道尔著。
由美国人写的最好的概括日本民族心态的作品,战败后忏悔与堕落交织的日本如何以近乎赤裸的态度拥抱美式自由与民主。一本在手,完爆各类日系宅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
背叛与诱惑,一个人能否背叛自己,乃至于去做非如此不可的事情。
《英国病人》,迈克尔·翁达杰著。
震撼读者的语言和魅力,如四重奏一般的诗一般的作品。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
令人颤抖之作,对鲁迅及其时代最深刻的论述。一本在手,完爆《黄金时代》。
《理想与偶像》,贡布里希著。
虽然价值相对论在艺术史中如毒药一般存在,但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史的主体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风格的集合体。一本在手,完爆各类艺术爱好者。
《巴黎烧了吗?》,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
最出色的非虚构作品,对二战尾声的巴黎人物群像集中描写是一座丰碑。一本在手,完爆许知远。

《约翰·穆勒自传》,约翰·穆勒著。
史上最智慧的哲学家的自我解剖,或者是史上最智慧的少年的学习路径。
《美国人:建国的历程》,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
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卷是美国独立后到南北战争前的历史,精英的美国人如何缔结一个统一的联邦。
《出类拔萃之辈》,戴维·哈尔伯斯坦著。
自诩为精英的美国人如何把美利坚联邦拖入越战的泥淖。
《我的米海尔》,阿摩司·奥兹著。
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以色列作者,以一对夫妇莫可名状的生活来讲述以色列的当前。
《巴黎的忧郁》,波德莱尔著。
最孤独的浪子,在从旷野到城市的时代,现代文学从波德莱尔开始。一本在手,完爆小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