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采(一)
2016年07月01日 14:35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狠狠红

【本文作者,狠狠红老师,自诩为无趣的媒体人,也是猫奴的娱评人,感谢她授权左读发布这篇文章。】

【作者的吉祥物阿大】
作为人物栏目编辑,有很多陪采经验。有些是不能写到稿子里的想法,有些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细节。
怕以后忘了,所以写下以作记录。这个系列会慢慢写,慢慢更。
1、
采访胡歌的时候我迟到了,记者已经开始问了有一会儿。我甫一进去,觉得很紧张:难道这次采访很失败吗,怎么气氛这么沉闷,都没有人开口说话?
坐下来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胡歌回答地很慢很慢,所有问题,他都慢慢想,慢慢回,伴随着,慢慢的回忆和慢慢的笑。很认真的样子。
我当然觉得这种缓慢相当动人——他不是在调用技巧来回答,也不是依照惯性来回答。你试图探究他,而那些问题真的落了下去,落到比较深的地方,所以半天才浮上来。
又或者这种慢是他的属性——冬日写字楼的顶层,阳光照得房间极暖,让人微微生汗。他的一部分思维逃逸了,逃逸在这阳光或者不知何处里。剩下来的一部分思维,在他那个叫做胡歌的明星躯壳里,所以不足以快速处理所有的问题。
这也是另外一种动人——我们的社会性通常要求我们敏捷的处理面前的对谈,不要让话局有任何空白之处。敏捷是一种智力表现,也是一种社会性表现,否则我们的智力会被疑似迟钝,社会性就会觉得尴尬。
胡歌和这种大段的空白相处自然。我亦很喜欢这种不够社会化。
但或许这也是胡歌的问题所在:行动力比想法更重要,社会化当然更重要。动人是不重要的。
2、
徐静蕾是胡歌的反面。
采访徐静蕾是在化妆间。这次不是陪采,是自己做的采访。本来打算等她化妆完再采,她说不用等,现在就可以。
每一个问题她都回答得非常迅速。打粉底刷睫毛这种事情,的确不必是她接受采访的障碍。
期间她觉得自己的眼妆太浓,不满意,又重新来了一遍。
她对于她要做的事情,她要的效果,她要面对的问题,她要回答的话,她都非常熟练。
也不是排练过的那种熟练——虽然那些问题她肯定的确不止面对一次,也的确有了一套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确不用思索。
像是机场托运行李柜台前那个铁架子,行李能放进去,那么就可以随身,不可以放进去,那就老实托运吧。徐静蕾就是这样,她有一个非常成熟、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是这样,我不是那样,没什么问题值得再思考三秒钟以上。所有的,都这么清清楚楚。
怎么说呢?世界观自洽,逻辑完整,和自己完全和解,外部关系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足够圆满。才华和美貌都不多不少,差不多够用,但也没充盈到溢出。聪明人,且显而易见的,享受自己的聪明和生活。
3、
刘烨除了主采记者外,还会经常给其他在场人员分配眼光,比如我,摄像大哥也时不时瞅两眼。
如果是一桌人吃饭,刘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主持者,他会主动把其他人也拉进来这个话局。
但黄渤居然不是这类人,他几乎只专注的看着他眼前的一个人。这让我觉得很吃惊。不过,这样的旁观,就像穿了一件隐身斗篷一样,感觉全然的自由。
这一段是毫无意义的细节。无任何结论可以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