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个老爷爷,退休之余拾荒助学,拾荒之余看书陶冶,去世之后突然就要被塑成雕像了。为此,整个杭州都吵得沸反盈天——欲望、商家以及廉价的全民性悲天悯人一起杀到。我就很纳闷,鲁迅爷爷看的书,火化一个人都足够了,怎么就没人怀念他呢?我看的书虽然不多,可烤顿烧烤应该可以——烤大茄子不行,那个太废纸,可也没人给我点赞啊?虽然文丑,可我颜良啊。借书自工作以后,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从不向别人借书。以前都说:“书非借不能读”。很多人小时候都干过借书的事,“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才子袁枚这样的困境相信大部分80后都经历过。在我老家那样的城乡结合部,上世纪90年代末还流行过“租书铺”,一本书三毛钱租一天,都是些什么《摧花大盗》《九阴九阳》……非常适合做生理卫生课的课外读本。那时口袋里仅仅几毛钱,可租书要交十多元的押金,没钱。未满16岁,身份证也没有——身无长物偏偏戾气满怀,拿着书就站着看半天。末了老板发现不对,说不要押金,你赶紧拿走。我就揣上《逆水寒》上中下,仓皇而逃。租书店里的书大部分破破烂烂,乍一看就像一俩破旧的春运绿皮火车;翻书一看,你会发现内容比外表更强悍,书页上有各种污渍、菜汤……散发出一股隔夜陈翔般的陈香,那感觉就像走进了绿皮火车的厕所。当然,这些书的色情描写还是不错的,这个要到2000年到2005年才有超越——那段时间,《收货》《人民文学》等主流杂志一夜之间妖艳无比,比刘皇叔还黄书。上世纪90年代,各种不入流的武侠作家非常多,什么“金庸巨”“令狐庸”“古龙新”“古龙原”,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可我一不会背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二不知道温瑞安的萧秋水系列,所以要找一本好看的书,实在太难。钱少,书烂,只能养成快速挑书的习惯。尤其关于全书的精彩桥段,拿起书,我只要翻10秒钟基本可以找到——因为那几页总是被人摸了又摸,折了又折……因为会挑书这个天生属性,这些年我买书无算,几无失手,唯一一次失败是去年。买了2本《砰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里惠写的,教你如何收拾房间和桌子。看完这本书后,自认已深得“断舍离”收拾大法的精髓,看着凌乱的房间,我……给一姑娘打了个电话,让她过来扫地。回到开头,为什么我从不向别人借书?其实没什么理由,三个字:处女座。我看书几乎不折不划,要做注释也用铅笔,尤其痛恨看书卷页嗑瓜子打喷嚏者,看到就恨不得上去揍他一顿。现在更是发展到,别人弄脏的书不看,卷边的书不看,掉页的书不看,垃圾出版社出版的不看……我知道傲娇是种病,可真没有药啊。买书我会挑书,所以我不喜欢网购,因为那不能显示我的功力。现在鸡鸣狗盗的书太多。一般来说,你若要买书,只要去一趟机场书店看看,然后反着买就行。经常有人问,推荐几本书看看喽。这话基本上是句废话。每个人看书的目的、用法不一样,喜好、口味更不同,怎么推荐?我又不是世纪佳缘网,什么货都有。我只能说自己喜欢看什么书。比如,五谷循环时喜欢看平和、诗意的汪曾祺、温瑞安,坐飞机喜欢看学术、冷僻的天文学和物理学一类的教科书,因为平时根本没耐心看,最近看国民党的抗战地图和战例分析,本来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的书也适合航班,但是现在装13的人太多,就不看了。坐火车、长途汽车,就必须上《夜航船》《笑林广记》《天开工物》这样的,薄薄一本,耐看,有嚼劲。那半夜看什么?半夜不看书,半夜我看姑娘……书如同天气,有人喜欢寒削,有人喜欢炙热,有人喜欢温和,换着看吧。心情不好就多看轻快、豪烈的海明威和古龙;心情畅快的时候看看傲娇的张爱玲和冯唐;心情平淡就看林语堂、金克木、卡尔维诺、张大春……当然看书也可当做饮食。正餐自然要上系列, 二十四史有4000万字,古今图书集成14400万字,全唐诗有1500万字……反正来日方长,有钱就买,买来就慢慢看;如刘原、李海鹏、张发财这样的专栏作家就是零食,闲余时间,练练文字 、看看世事,管他装不装。有些书,不能扔。每一次看,都像没看过,长日长夜,皆可赖以为事。在国内,一本书一般定价30元上下,一顿饭钱便可买到作者一世心血。前段时间去了日本,逛了书店,发现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国外起码要两顿饭钱。看书什么时候看书?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没人说得清楚。举世奇才金克木老先生是个例外。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凭,却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到一度被业内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会8种语言,在北大做助教学会了法语,后来就用英语给学生上法语课;在印度和得道高僧论佛法,结果又学了梵语,又把中国的哲学拿来和印度的佛法PK;他一度还研究了天文学,翻译了好几本天文书籍,还好最后被戴望舒给劝回来了……而这些都源于他的自学。据说他在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又是图书馆管理员!),每天就关心的就是人家的借书单。每当一些形容萧瑟身着长衫的老教授来借书,他就把人家的书单记下来,然后一本本看完……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好玩。但是全中国也就出了一个金克木,如今很多人都为自己没有把一本书看完自责。其实不必。因为现在很多烂书,作者写这本书的时间还没你看这本书的时间多,甚至还有作者混账的比你还混账——我在浙师大混体育系时,就见过几个大二的练投掷项目的师兄去外面买一堆考公务员的试卷,七拆八拆,重新组合印刷出版,然后卖给那些准备考公务员的毕业生……书要翻着看,就像太祖的打战秘诀,边打边跑,边跑边打。我看书一度很功利。一本书必须有可供我用的东西,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观点,强行摁在新闻稿里,权当临摹。现在不会了,因为天天喝酒,根本不写东西了。如果你看得多了,风霜也吃了一些,再加一点小聪明,会融会贯通,文字一般不会差不到那里去。不是你写得有多好,而是你看得足够多。最近没有球赛,习惯一点睡、五点起,摊书、泡茶、做笔记,今天清晨醒来只看了一页注释,然后就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一堆。再次强调,虽然文丑,可我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