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气象】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谈天气预报与金融服务
李稻葵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王晨/摄影
人类所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看天吃饭的。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这个道理非常清晰地摆在人们眼前。天气预报与金融服务密切相关。
李稻葵用通俗的方式展开讲述,“小至家里办一场‘婚礼’,大至国家办一场‘典礼’,都要看天。”那么,应运而生的,是针对这些“看天的活动”推出了很多金融及相关产品。人们都希望举办活动那天阳光明媚的,但如果天公不作美,遇到刮台风或下暴雨,露天活动准备好的一切成了狼藉一片。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金融手段进行补偿。如果之前购买了与气象险种相关的保险,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根据这次气象灾害进行理赔。拿着这笔赔偿款,便可以把露天活动下的安排紧急转移至室内。整场活动流程,金融服务算法便隐含其中。
李稻葵举例告诉记者,比如说,一些法国红酒要储存5年至10年才更有价值。比较讲究的人,也会选择储存到这个年份的红酒品尝。可是刚生产出的红酒,5-10年后能不能卖得火,很难说。“这可能取决于当年葡萄生长环境下的气候条件。如果雨量不多不少,且集中在几个月内下,在‘统计回归’上,就有了更好的关联度。”李稻葵说,此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基于天气气候条件下的此类研究,科研人员以气象条件为依据进行预测。用当年葡萄生长环境下的降水量、降水时间点等,预测葡萄酒的品质和5-10年后这瓶酒的价格。
“这样一来,气象信息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能提前知道某一个地区未来一年降水量的多寡、降水集中时段及历史同期水平等指标,你就能预知这个地区生产出来的葡萄酒在5-10年后是否值钱。”李稻葵说道。因此,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服务。李稻葵又拿期货举例,很多做玉米、棉花期货交易的人士,要看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这个报告里的内容,又和天气有关。
面对气象服务类别,李稻葵反对“一刀切”,他认为气象服务一类是基础的、公益的;另一类是“私享的”,个性化定制的,“在这一类里,商业服务可以更活跃,并且要分类、细化。”他感慨,把天气预报和经济、金融都“拢”在一起,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