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绝命后卫师》收官,红旗出版社强力推出同名小说
创作者如何去往八十年前
探寻六千闽西儿女的悲壮
龙岩古田会议旧址上的特别党课
11 月15 日,在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央视热播剧《绝命后卫师》同名小说由红旗出版社火热首发。一堂特别党课也在这里开讲——主题为“新长征:从古田再出发”。
1929年12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古田廖氏宗祠,领导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后,红军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踊跃参加红军,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役几乎全都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他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的誓言。”
时隔八十多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绝命后卫师》总制片芶鹏、导演董亚春、编剧钱林森、总策划袁锦贵,将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
作为《绝命后卫师》的小说作者以及电视编剧,钱林森说,他的创作激情来源于闽西儿女的全情付出。
钱林森透露,提笔开写之前,他脑袋里一片空白,因为,这段悲壮历史在军事史料记载方面几乎是空白的——1934年10至12月,红34师在长征途中作为后卫部队,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后几乎全师覆没。
剧中师长陈树湘用的是真名,但真实的历史中,这个人物只留下一张画像。钱林森去闽西老苏区体验采风,才有了收获。红34师的六千名烈士中,他发现很多都是夫妻红军、父子红军、爷孙红军,名字也极为朴素,叫丘老丸子、赖老石头等。
小人物,大格局。闽西之行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艺术表达的手段。
“我的创作原则是三聚焦:聚焦红34师,聚焦闽西儿女,聚焦后卫。我想,150万国民党大军为什么对付不了八万六千中央红军,因为他们各打各的小算盘,而中共只打一把算盘。” 钱林森说。
为了这份坚守,闽西儿女以生命为代价。
袁锦贵说,当年2.6万名闽西儿女参军,到达延安时只剩两千多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前进一华里,就牺牲了一位闽西子弟。“《绝命后卫师》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具象的诠释。这些80年前的 90后 们,一是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二是具有无私的大局意识,三是具有牢固的团结精神。” 袁锦贵认为,今天的“新长征路”这种精神依然值得传承发扬。
全体嘉宾合影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从策划到播出,恰恰体现这样的精神在当代的延续。芶鹏说,电视剧由酝酿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用了一年半时间。
董亚春至今都很留恋春天时在长汀拍摄的100天。
“800个演员踩着泥泞、冒着风雨,他们都是用尽全力,投入了深厚的情感。”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作为创作者,有责任把这段尘封的红军历史还原出来。
本次活动得到《求是》杂志社、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政府指导,由龙岩市委宣传部、红旗出版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