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创作的经验与启示
32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自10月17日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以来好评如潮,成为跨越年龄、阶层、城乡,得到广泛认同的年度大戏。该剧的成功不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国电视剧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启示。
将政治宣传理念融入人类精神的礼赞中
《绝命后卫师》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直面80年前红军长征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
更为难得的是,在精准的政治把握和有利的宣传导向基础上,主创者以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为主要表现群体,通过对他们的战斗与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呈现出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青春激情等高度富于人类精神的内涵与品格。在这群以34师师长陈树湘为代表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红军将士献身人类公平正义、建设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的崇高信念与强烈追求。34师这些闽西籍将士中,许多父子、兄弟前仆后继地投奔红军,为了追求理想而举家牺牲奉献,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令人震撼。而那群只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在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和身上、在他们的欢笑和热泪中,散发和洋溢着的都是令人动容的青春激情。正是这些精神内涵的提炼与提升,使得该剧的思想品格超越了政治与宣传的层面,升华到更为久远、更具高度的人类精神层面。
将历史真实融入电视艺术的创造中
《绝命后卫师》的素材来自真实的历史,该剧主创在充分采风和调研的基础上,将鲜活的历史、真实的故事融入到富于想象力的电视艺术创造中。真实的历史鲜活但也难免过于惨烈,主创者充分发挥想象力,采用多样的艺术手段与方法对历史予以全新的艺术表现。
在叙事上,该剧将大的历史语境与大胆的细节创作进行了有机结合。该剧一反同类题材过多着墨于领袖人物的套路,更多地突出和着墨于“小人物”的虚构与创作,同时将宏大事件渗透在生动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识字的赖老石头把小盒鞋油当“美食”吞下的情形,看到了师团长之间既“斗气”又“逗趣”的场景……这些细节的虚构与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宏大语境中相对缺失的历史生活质感。
在结构上,该剧巧妙地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法,在敌我双方的相互博弈与猜测中展开剧情。来自国民党军的李云杰军长与红军的陈树湘军长之间相互斗智斗勇的场景,在几乎可以重复的台词中平行展开,极大地强化了剧情的戏剧性与内在张力。
在情调上,该剧将深度的理性与充沛的情感紧密结合。在陈树湘等红军将士在预感到将要面临巨大牺牲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革命献身精神、理想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的理性内涵;在将士们手挽着手向着远山昂扬地唱起《国际歌》时,其焕发出的视死如归的正义之情、民族之情和战友之情等大义、大情让我们热血沸腾;而在若干对父子、母子、兄弟等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血肉相连的亲情;在许医生和苏团长一次次相遇又一次次分别的场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爱情。
此外,文献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该剧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该剧将真实的历史文献——特别是隐蔽战线人员提供的极其关键的文献性和揭秘性材料,作为该剧艺术框架中推进剧情的重要元素出现,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将主旋律创作融入当下的需求与创新中
如何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拍得好看,这是中国电视剧创作领域长期面对的一个难题。客观地说,历史本身的限定以及来自于政治、宣传上的要求,让该类题材电视剧创作如同“戴着镣铐跳舞”。相比较古装剧、武侠剧尤其是玄幻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自由度显然小了很多,要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更是一个长久的难题。《绝命后卫师》的成功在电视剧主旋律创作上获得了新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电视剧主旋律创作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体现特定时代风貌的精神气质。当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使每个中国人都获得出彩的人生,是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这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时代风貌的精神气质。该剧非常巧妙地将追逐“中国梦”的时代精神渗透到剧情中。在十七岁的年轻红军与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俞老师的对话和日记的接续记录中,体现的恰恰是“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其次,电视剧主旋律创作应当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紧密结合。以往此类电视剧所习惯的创作套路更偏重于严肃和教化,而受“市场化”浸染多年的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中“消费性”特质则更为浓厚。该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拓展了丰富的情感类型。既有民族情、战友情,也有亲情、爱情;既有富于喜剧色彩的幽默场景、风趣对话,也有抒情浪漫的场景和细腻生动的生活细节。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场景的设置,都适应和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再次,电视剧主旋律创作应当与新的创作理念相结合。该剧所采用的宏大语境与细节创作的结合,“平行蒙太奇”的结构方法以及将文献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相结合的手法,都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艺术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