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红旗出版 > 红旗新书

强国时代

《强国时代》

2018-05-21 08:09 红旗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判断,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即“强国时代”。本书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切入,紧紧围绕“强国时代”,从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等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进入强国时代的依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国责任,并自觉自愿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等

  ★明确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用时代新思想回答时代新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而当务之急就是,我国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回答时代新课题,创造新的辉煌。

  ★全面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探讨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开启新时代强国之路

  强国时代需要强国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书写的主线是从大国到强国。就是回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书以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逻辑起点、总体框架和理论基础,从历史方位、民族复兴、人民中心、发展理念、战略安排、深化改革、中国智慧、中国话语等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和标志,强国时代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以及国家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总体方略和战略部署等。本书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参考读物

  全党即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回去就干、马上就办”,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本书对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然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韩庆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作者简介

  韩庆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学领军人才。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有关学术机构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问题、结构理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出版《论“四个伟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能力本位》《社会阶层结构理论》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是》《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90多篇。

  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7项国家级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6个。


目录

  第一章 十九大报告——阐述新时代新思想的超级文本

  一、意义重大的党的十九大报告 / 002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环环相扣 / 005

  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新论断 / 007

  四、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 022

  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   内在逻辑 / 027

  第二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

  一、由“前半程”走向“后半程” / 042

  二、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 043

  三、对世情党情国情社情的科学研判 / 044

  四、以新版本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 / 046

  第三章 历史方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理解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由何而来” / 062

  二、把握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从何出发” / 069

  三、确定进入新时代的目标:“走向何方” / 073

  四、揭示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因何而立” / 075

  第四章 民族复兴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一、属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 086

  二、 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主题高度  契合 / 088

  三、 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   精髓 / 090

  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092

  五、 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 094

  六、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 098

  第五章 人民中心论——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

  一、新时代新思想的价值取向 / 116

  二、人民中心论的基本内涵 / 117

  三、人民中心论的理论地位 / 122

  第六章 发展理念论——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

  一、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 129

  二、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根本 / 132

  三、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长远 / 135

  四、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短板 / 138

  五、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方略 / 142

  第七章 两大布局论——实现强起来的总体方略

  一、推进“两大布局”需要把握其规律性特点 / 146

  二、 全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对推进“两大布局”提出的目标要求 / 148

  三、 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在方略上注重动力、平衡、治理“三大机制”建设 / 152

  四、 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注重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 156

  五、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要提供战略保障 / 161

  六、深入推进“两大布局”需要坚强的政治保证 / 166

  第八章 战略安排论——实现强起来的“两步走”战略

  一、 战略安排必须建立在中西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 172

  二、战略安排必须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 179

  三、 未来3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根本路径 / 181

  第九章 强军战略论——实现强起来的军事保障

  一、 强军目标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 / 204

  二、 军民融合为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找到新途径 / 216

  三、 政治建军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正确方向提供根本保证 / 230

  四、 军队改革直接把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新空间新境界 / 235

  五、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 239

  第十章 命运共同论——实现强起来的国际战略

  一、当今世界面临的困境及其深层根源 / 246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出场逻辑 / 251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 / 259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论——实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

  一、从重在“杀出血路”到重在“开辟新路” / 266

  二、 从重在解决“欠发展问题”到重在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 270

  三、从重在缩小“发展落差”到重在发挥“制度优势” / 272

  四、 从重在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到隆重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 275

  五、 从注重“问题倒逼改革”到注重“思想引领改革” / 278

  第十二章 强大政党论——实现强起来的政治保证

  一、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主客体关系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 / 289

  二、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党领导一切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 295

  三、 政党自信: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 300

  第十三章 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一、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 306

  二、实事求是侧重于事实维度 / 308

  三、人民中心侧重于价值维度 / 312

  四、知行合一侧重于实践维度 / 315

  五、多个维度的逻辑统一 / 318

  六、理论精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320

  第十四章 中国话语——掌握话语权

  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327

  二、 坚持政治性、学理性与人民性相结合,走出“话语   困境” / 328

  三、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 330

  四、贡献中华新文明 / 333

  五、 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文明和“四位一体”的全域文明 / 335

  六、 建设政党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耦合   善治的全要素文明 / 339

  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文明 / 342

  后 记


责任编辑:沈立红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