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红旗出版 > 红旗新书

《李大钊传》

2016-06-30 16:00 红旗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毛泽东“真正的好老师”李大钊先生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详实的评述,根据掌握的大量*手资料,对李大钊的家庭状况、亲属关系及青少年时期的情况叙述的尤为详尽。同时,全书对李大钊先生对信仰和真理的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英勇献身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的中国革命先驱业绩,以及李大钊先生的崇高道德操守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惊醒了详尽的描述。本书是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新时期共产党员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有益读物。


编辑推荐

  李大钊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先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作者简介

  郭德宏,男,汉族,1942年3月出生,山东昌邑人。中共党员。1967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编辑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组党史党建学科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

  长期从事编辑和中共党史研究及教学工作。共发表文章18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多篇文章被认为是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出版《中共党史论集》、《中国革命和建设史论集》、《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王明传》、《新中国史略》等专著、合著10余部,多次获奖。主编或参与编写《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红军长征史》(1997年同时获“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和国家图书奖)、《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等著作20余部。

  张明林,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历史系,1998年双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曾任原国内贸易部《中国商贸》杂志社栏目主编,原国家体改委《中国改革报》报社主任记者;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求是杂志社下属红旗出版社编辑部门主任。

  曾出版《海尔管理》、《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毛泽东情感实录》、《摇晃的晚清》、《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明朝十六帝系列丛书》、《清朝十二帝系列丛书》等多部著作,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历史杂文与知识短文30多篇。

  《李大钊传》顾问委员会

  张全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

  刘金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原主任,研究员,巡视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研究)

  陈登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原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二届、三届、四届副会长)

  高 风(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

  峭 岩(解放军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国继(中组部离休干部,中纪委监察部驻国土资源部原副巡视员)

  萧 鸣(中国东方文化发展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萧军之子)

  李小玲(李大钊孙女,北京大钊天涯时代文化传媒董事长)

  张大生(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所长)



目录

  李大钊目录

  第一章 命运坎坷悲壮  自幼志向不凡

  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在大黑坨村东街李家宅院中院东厢房李任荣生前与妻子居住的北屋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婴孩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襁褓失怙  命运多舛

  束发受书  矢志救国

  第二章  探索救国良策  追求民主共和

  永平中学求学,让李大钊眼界大开,深感“国势之危迫”,求学津门,深研政理,使李大钊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北洋法政六年,李大钊创办《言志》,撰写诗文,鼓吹共和,激励民众。因其文章雄厚磅礴,时人将之与白坚武、郁嶷并称为“北洋三杰”。


  永平中学  拓宽视野

  求学津门  深研政理

  勇敢无畏  法政英杰

  编译书刊  创办《言志》

  第三章  渴求获取新知  东渡日本留学

  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热期中,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李大钊身居海外,不忘忧国忧民,组织留日学生,成立“留日学生总会”,发表宣言,他编印了《国耻纪念录》,撰写了《国民之薪胆》、《警告全国父老书》等反日讨袁檄文,公开竖起反日反袁的大旗。


  抱救中华之志  入早稻田大学

  留日学子  反袁先锋

  民彝思想  初步形成

  以文会友  广交志士

  第四章  唤起民族自觉  再造“青春中华”

  李大钊留学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依然放弃唾手可得的学位,返回饱经磨难的祖国。1916年7月,李大钊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并撰写发刊辞,激励青年“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意在振此“晨钟”,唤起“吾民族之自觉的觉悟”,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


  北李南陈  两大星辰

  创办《晨钟》  激扬《青春》

  受聘北大  声名鹊起

  讴歌十月革命  促进国人觉醒

  第五章  撒播马列火种  成为革命先驱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之一。五四前后他的传播工作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具有伟大的开创性意义。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成长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确立了在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并且日益与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精神变物质的历史性飞跃。


  指导社团活动  培养革命骨干

  创办《每周评论》  立足批评现实

  领导五四运动  推动反帝斗争

  宣传马列主义  传播革命思想

  第六章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还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加深理论学习  奠定建党基础

  积极组织联络  建立早期组织

  注重革命实践  开拓工人运动

  呼吁建立政党  推动建党进程

  不负党的重托  领导北京地委

  创建北方组织  壮大党的力量

  第七章  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革命高潮

  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李大钊敏锐地感受到时代潮流的变化,铁肩担道义,挥笔写下一篇篇欢呼俄国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字,宛如一位撞钟人撞响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晨钟。这位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关注工人,重视工人运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

  领导五一运动  树立巍巍丰碑

  加强理论宣传  配合工人运动

  利用军阀矛盾  争取斗争条件

  领导工人罢工  弘扬雄健精神

  发动社会各界  反对封建军阀

  第八章  坚持统一战线  推动国共合作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和阐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的领导人之一。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四跨长江、三赴上海、二下广州,不仅参与了党的国共合作政策的制定,而且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直接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成为革命统一战线诞生的助产士。


  探索统战理论  倡导国共合作

  参加西湖会议  确立合作政策

  帮助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

  坚持党的政策  维护合作大局

  第九章  沟通共产国际  争取更多支持

  与共产国际密切联系,是李大钊一生中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大钊同共产国际密切联系,对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他的努力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使苏联、共产国际在东方找到了朋友和支持力量,所以,这对于苏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支持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支持苏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艰难的旅程  丰富的收获

  关注国内形势  宣传中国革命

  第十章  领导北方革命  建立不朽功勋

  1924年12月至1925年1月,李大钊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于1924年1月、1926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委任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地区的实际领导工作。经过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艰辛开拓,恢复北方工运、巩固发展党的队伍、声援五卅运动、争取关税自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恢复北方工运  开展对敌斗争

  发展群众运动  巩固党的队伍

  争取冯玉祥  改组国民军

  声援五卅斗争  掀起反帝风暴

  争取关税自主  发动“首都革命”

  第十一章  献身革命  视死如归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秘密进行军法会审,以所谓“宣传赤化”、“意图扰乱公安”、“颠覆政府”的罪名,悍然对李大钊等20人宣判死刑。李大钊视死如归,首登刑架,神色不变,从容就义,时年38岁。对于李大钊的殉难,曾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过的陈毅后来写诗缅怀称颂:“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敌人搜捕  临危不惧

  身受酷刑  坚贞不屈

  面对绞刑  视死如归

  第十二章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李大钊同志书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的高尚风范和革

  命精神必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崇高的人格魅力  卓越的伟人风范

  宽广的革命胸怀  丰富的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沈立红

标签:旗书网|《李大钊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