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世界读书日 > 头条新闻 正文

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历年的世界图书首都

2017-04-10 11:23:49 大夏书系读书节

timg (5).jpg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

  ■ 2001:西班牙马德里

  第一届“世界图书之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庆祝活动最早便源于西班牙的“圣乔治日”,这一天也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忌日——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当西班牙政府代表国际出版商协会将“世界读书日”的设想和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获准后,西班牙马德里成为第一任“世界图书之都”可谓实至名归。

  在西班牙,读者对文学读物可谓情有独钟。2006年仅小说类书籍出版就达1.2万种,印数7770万册,销售额约5.6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18.57%,反映了西班牙读者的阅读趋向。西班牙出版物的印制、装帧都很精美,书籍普遍采用轻型纸、再生纸和经过FSC认证的环保纸。书店陈列的品种中大约有50%为精装图书。口袋书在书店陈列也非常突出,据统计,西班牙仅2006年出版软皮口袋书就达5200种,占图书出版总品种数的7.6%,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相关调查显示,传统书店和连锁书店销售占总销售的50%,其中传统书店又占总销售的1/3,说明大多数西班牙人还是倾向于在传统书店购书。传统书店及连锁书店仍然是图书发行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马德里还有不少专卖二手书、旅行书以及专门语种的书店。

  西班牙的出版呈两极分化结构:93.8%的出版物销售集中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座城市。其中,马德里占53.2%,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德里的书店,或者说最具影响的书店,则集中于格兰大道及其周边地区。用西班牙人的话来说:“没有格兰大道的马德里是难以想象的”。

  ■ 2002:埃及亚历山大

  曾经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亚历山大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埃及和东地中海最大港口,也是避暑胜地、历史名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决心要在地中海和马里奥湖之间的地峡上修建一座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它命名。自那以来,亚历山大就是连接埃及与欧洲、地中海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托勒密王朝时期,这里人文荟萃,是孕育各类学者及文学家的摇篮。

  不过,亚历山大之所以获得评委的垂青,根本原因在于坐落于此的亚历山大图书馆(Library of Alexandria)。亚历山大图书馆,又称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由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国王托勒密一世在西元前3世纪所建造,后来惨遭火灾,因而被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汇集地和交流场所,容纳了多方文化与思想。透过文献收藏与组织管理,透过与其他周边国家的文献交流和翻译其他语言的著作,积极地促进了多方文化的交流并对世界文化有相当大贡献。它让知识跨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古代西方科学与神秘的东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文献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保留了古代文明历程中大量的学术著作,聚集了所有可获得的源头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用于学术研究。它吸引着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研究者汇集于此,进行知识创造、交流与传播,成为地中海沿岸科技创新的圣殿与文化繁荣的灯塔。

  2002年于原址附近重新建立的新亚历山大图书馆(Bibliotheca Alexandrina)则是地中海沿岸主要的图书馆及文化中心之一。它同时代表着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纪念及振兴学术文化的尝试。

  ■ 2003:印度新德里

  政府鼎力支持出版文化产业

  直至20世纪90年代,印度在世界图书出版界仍默默无闻。彼时的印度贫穷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100名之后,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本同书籍无缘。但印度政府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远见卓识,积极支持出版文化产业发展,借此推动印度迈向世界知识大国。

  从1995年起,印度开始主办每年一届的新德里图书博览会,吸引外国出版商参展;另一方面,将印度图书推向国外市场,大打印度图书品牌。经过不到10年的努力,印度终于确立了它在世界图书出版界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印度,是世界六大图书出版国之一,英文图书出版名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印度现有15000家出版公司,每年出版24种文字的图书6万种和13000种刊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

  印度政府对出版文化产业的重视对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2004:比利时安特卫普

  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弗兰德地区的首府,也是欧洲著名文化中心,还是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在安特卫普众多博物馆中,不可不提建于16世纪的印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于2005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昔日的印刷作坊和主人普朗坦的住宅,以及里面的全部财产,都被作为16世纪以来世界上唯一完整的印刷出版机构得到永久的保存。印刷博物馆内保留着16世纪的铅字制造间、印刷间等。

  安特卫普的“世界图书之都”活动计划,被命名为ABC2004,其首要目标就是为比利时弗兰德地区的图书市场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推动阅读和调整视觉内容与文字内容之间的比例。

  ■ 2005:加拿大蒙特利尔

  “北美文化之都”书香浓郁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最大城市。因为全市的哥特式教堂语居民占多数,体现出独特的法国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北美的“浪漫之都”。不仅如此,蒙特利尔早已因其浓郁的文化和自由的思想顶上了各种capital的响亮名号—— “北美文化之都”、“世界环保之都”、“北美留学之都”、“加拿大高科技之都”……“世界图书之都”的称号为这座城市的皇冠上又镶上了一枚璀璨的宝石。

  蒙特利尔市是一座书香浓郁的城市,当选“世界图书之都”的这一年间,该市组织了数十项有关书籍和阅读的大型文化活动,目的是培养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鼓励文学创作,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 2006:意大利都灵

  “国际图书沙龙”闻名遐迩

  都灵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典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常年都有数不尽的节日和庆典,有数不胜数的图书展、音乐展。都灵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这是因为这里诞生和成长了众多致力于意大利统一的知名政治家和人物。都灵每年5月都会举办图书展,又名“都灵国际图书沙龙”,这个沙龙创办于1988年,是意大利最大的图书出版、阅读和文化的活动,与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和巴黎书展齐名,是欧洲重要的年度文化活动。

  ■ 2007:哥伦比亚波哥大

  图书馆用户多服务质量好

  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首都,也是一座具有南美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波哥大是首个获得“世界图书之都”称号的拉丁美洲城市,其公共图书馆的蓬勃发展是其赢得这份美誉的最重要原因。最令人称道的波哥大Luis Angel Arango图书馆,是全球拥有最多用户的公共图书馆,而另外三间现代化超大型图书馆也被认为拥有顶尖的客户服务质量。同时,波哥大拥有294家出版社、619间书店,哥伦比亚有50%的书籍都在这里诞生。

  ■ 2008:荷兰阿姆斯特丹

  “开卷阅读,开阔思路”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王国的首都,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建城700多年来,这里先后经历过罗马,基督教和新教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熏陶,这些文化的影响贯穿整个城市的历史。阿姆斯特丹当选为2008年“世界图书之都”,主要得益于其图书推广计划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其推广计划也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获得了国内外公立和私营图书业界的积极参与。“突出表达自由”也是阿姆斯特丹当选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姆斯特丹素来以言论自由而著称,自16、17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就成为了那些在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创作自由的作家们的避难地,他们在这个和平环境中自由写作,至今仍然如此。在当选的这一年中,阿姆斯特丹以“开卷阅读,开阔思路”(an open book, an open mind)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人们对表达自由的讨论及对话。

  ■ 2009:黎巴嫩贝鲁特

  阿拉伯世界的书业重镇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之都和印刷重镇,这座城市对阿拉伯文艺复兴贡献重大。中东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埃及人著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公认的“印刷工厂”。在书店,你可以发现各类装帧精美的图书,从封面上镶着金字和花纹的宗教书籍,到做成沙漠骆驼塑像的儿童书,从大厚本的《伊斯兰艺术》到一长溜的莎士比亚著作,从励志读物到经典名著,每位读者都能在书店的一角淘到自己心爱的书籍。贝鲁特努力保持其文化多样性,对话和宽容的特色是她成为“2009年世界图书之都”的原因。

  ■ 2010: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一个被爱和爱书的地方

  卢布尔雅那在斯洛文尼亚语中的意思是“一个被爱的地方”。在卢布尔雅那近千年历史中,曾经被罗马帝国、奥匈帝国、法国等国家统治,二战后划入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91年斯洛文尼亚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卢布尔雅那成为这个国家的首都。卢布尔雅那人爱读书,市政厅前的大街上全是书摊。在卢布尔雅那市当选为“世界图书之都”之际,斯洛文尼亚文化部长还致信欧盟总部,建议欧盟各国降低图书的增值税,以最终实现图书零税率的目标。为了让市民能读到更多的书,这里每周周末都在市中心广场举办旧书市场。政府方面表示,这样增加书籍的流转率,不但减少纸张浪费,也使更多人以较低成本阅读到不同书籍,从总体上增加了人们的阅读量。

  自2001年以来,该国每年出版4500多部文学作品,位列人均出版文学作品国家第三,仅次于芬兰和冰岛。国家虽小,出版商数量却非凡,超过1800家,并且各有特色。2004年,斯洛文尼亚还公布了公共图书借阅权,使得作者能够根据公共图书馆借阅其作品的次数获得补偿。另外,该国每年图书馆的借阅量超过了2000万,即平均每位居民每年借阅量为11本,其中24%的借阅者来自卢布尔雅那。

  ■ 2011: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书籍无处不在,不需要寻找”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 1899 - 1986 )曾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其去世25年后,为世界文坛贡献了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因其悠久的文学和阅读传统以及策划的精彩活动脱颖而出,获得了2011年“世界图书之都”的美誉。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南美著名的“文化之都”,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气息。该市在竞选中提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不需要寻找书籍,因为书籍在这里无处不在”的口号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

  ■ 2012:亚美尼亚埃里温

  调动所有人的读书热情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一座公元前就有人居住的古老城市。埃里温之所以获评2012年“世界图书之都”,最大的优势便在于悠久的历史和质量上乘及丰富多样的图书项目。该城设有档案馆、历史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及藏有万幅油画的国家画廊。另外,马坦纳达兰文献手稿陈列馆闻名遐迩,里面藏有万多本亚美尼亚古代文献和近2000份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希腊文、拉丁文和其他文字书写的珍贵资料,不少手稿是直接写在经加工的羊皮上的。埃里温市致力于以多种类型的读书主题活动影响读者,更把书籍与阅读的整个世界——从作者到印刷商到出版商——全都调动起来。

  ■ 2013:泰国曼谷

  以人均年读15本书为目标

  曼谷,在泰语里是“天使之都”的意思,曼谷有“佛庙之都”之誉,是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曼谷之所以成为2013年“世界图书之都”,是因其将图书供应链中及其之外的所有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并以社区为重点开展各项活动。曼谷市长素攀坤亲王表示,曼谷市在6个竞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13个图书之都实属不易,为此,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目标,联手89个包括政府、民间在内的相关单位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将原曼谷市政府总部大楼改建成多功能图书馆、建“泰国卡通博物馆”、组织开展“读书益智”等培养市民爱好读书的系列活动等等。素攀坤亲王还表示,市政府最近的一个目标是使曼谷市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从现在的2-5册增加到每人每年15册。

  ■ 2014:尼日利亚哈科特港

  虽然贫穷,但却得过诺奖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但其南部河流州的首府哈科特港却是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尼日利亚获得独立后,现代艺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都有较快发展,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和表演艺术家。1986年,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沃尔·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文学家。这个如此贫穷的国度何以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何以能成为“世界图书之都”?原因在于:尽管国家非常贫穷,但尼日利亚自1976年起便实行小学免费教育,尼日利亚新闻和出版事业也比较发达。对于将哈科特港命名为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指出,这是因为哈科特港市政府鼓励阅读,他们提出的写作和图书出版的活动方案质量很高,也将为扫盲计划提供支持。

  ■ 2015:韩国仁川

  浓厚的阅读氛围和精彩的阅读推广策划

  仁川此次凭借浓厚的阅读氛围以及策划的精彩活动脱颖而出。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时,仁川市有关方面表示,如果仁川当选“世界图书之都”,不但将向亚洲国家提供各种图书,还会向朝鲜儿童赠送图书,并且举行图书推荐会、图书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外,还将举行与朝鲜文学家见面、与国际图书学会代表研讨、与各国大学生一起阅读图书等国际交流活动。

  一项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目前,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书,高于大多数其他亚洲国家。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仁川方面所提交的项目非常出色。“让仁川乃至朝鲜半岛的市民能够获取各种格式的文本,将从整体上为普及图书和阅读带来积极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支持委员会的决定,并对收到的2015“世界图书之都”申请的数量与质量表示满意。

  ■ 2016:波兰弗罗茨瓦夫

  一座文化多元城市的读书热情

  弗罗茨瓦夫位于波兰西南部奥得河畔,总人口约70万人,是波兰第四大城市(次于华沙、罗兹和克拉科夫),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在此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劳(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人口达60多万,与现在几乎相等)。二战后波兰东部被割让给苏联,同时德国东部被割让给波兰,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波兰东部因领土被割让给苏联而失去故土的大批波兰人迁往此处,这样,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6月24日的一次专家评审国际委员会上,将弗罗茨瓦夫(波兰)评定为2016年“世界图书之都”,评审委员会指出,弗罗茨瓦夫的读书推广项目质量高,且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弗罗茨瓦夫的公民领袖开发出了一种非常优秀的推广项目,在一年期间内促进更广泛的公众阅读,这非常值得称道。


标签:旗书网;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责任编辑:沈立红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