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书网 > 书闻 > 时政书闻 正文

红旗出版社副总编毛传兵:用关键词解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08-15 10:36:44 旗书网 毛传兵

  红旗出版社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JPG

红旗出版社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

   8月11日上午,红旗出版社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发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总动员,确定下半年“迎接十九大”、2018年“学习宣传十九大、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工作主线,要求各中心围绕2018年工作主线,在10月份之前拿出内容建设、项目开发、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方案。

   红旗出版社社长李仁国、总编辑徐澜、总经理李屹立、副总编辑毛传兵、后勤保障中心总监舒伟、网络出版发行中心总监孙惊初等出席会议。

   相关阅读

   做传播正能量的新红旗人 擦亮金字招牌总动员

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毛传兵.JPG

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毛传兵

   会上,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毛传兵用关键词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全文如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实践经验,深刻阐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增强“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讲话指向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其中,有几个关键词尤其值得注意。

  “一个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首先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那么,怎样理解这一论断?

  1.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大会主题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报告的主题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大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勾勒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从而充实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大会报告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大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十个方面的新的概括。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大会报告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布局。大会突出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大会报告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式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大会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大会报告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将“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013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依然会是十九大的主题和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而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用“全部主题”这样的修辞来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拥有极大自信。这个自信,植根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中,也蕴涵在中共对国际国内形势与自身面临困难挑战的科学研判之中。可以看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依然会是十九大的主题和强音。

  “两个牢牢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提供有力思想和理论支撑。面向未来,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着眼新阶段、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我们就能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刚刚突破8000美元,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仍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发展短板不少。形势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基本国情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的新期盼,更加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两个一百年”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党已将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设定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的具体目标目前还比较含糊,但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意味着十九大也有可能提出第二个一百年的具体目标。

  “两个毫不动摇”

  习近平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个“事关”——为十九大胜利召开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习近平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宣示,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动员。讲话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话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部署、大政方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践新发展、夺取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三情——世情国情党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世情国情党情是什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作出怎样的判断,又是如何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的?

  世情: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国际变局,早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作出这样的判断: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对于世情,中国怎么看?习近平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5年来,中国透过“浮云”,对世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容乐观。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鉴于世情,中国怎么做?在诸多外交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与方案。2013年秋天,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当前,世界经济走到关键当口。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为此,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方案”: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好实现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早在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作出上述判断。他还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习近平指出,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当前这个阶段,从中国目前公布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新常态下的一个必然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今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半年报”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强调,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说,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形势紧迫,如何管党治党?

  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20天,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习近平首次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由此形成。

  5年来,从巡视全覆盖、派驻全覆盖,到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不断完善;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从修订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三个“意味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三个“意味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理论判断的基本依据。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更加系统、对各方面规律把握更加全面,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趋向成熟定型。

  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意味”作了明确回答。

  第一个“意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判断既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发展历程的历史总结,也是对当前时代方位和历史节点的全新判断。从民族独立到实现初步富裕,再到日益强盛,中国今天已步入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历史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第二个“意味”: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例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邓小平回答了“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江泽民回答了“社会主义如何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胡锦涛回答了“社会主义如何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问题;习近平强调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着重强调了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个“意味”: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有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条是西方殖民主义的道路,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践踏别国主权侵略别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是一条充满了战争与鲜血的道路。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所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因为: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强调中国绝不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空间;三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做出的自觉选择(热爱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把“和”视为“天下之基,万物之本”);四是全球化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宣称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在“一带一路”上,我们也强调“一带一路”不仅是让我们自己变得富起来,同时也是带动周边国家同我们一样富起来。

  “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个前后接续的奋斗历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我们党和国家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首先要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地区面貌不断改善。他还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生态环境恶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毫无疑问,坚决打好打赢这“三大攻坚战”,必将极大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感。经过5年来的砥砺奋进,人民群众对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期待和信心,也对在此基础上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和信心。

  “四个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原先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这“三个伟大”同实现伟大梦想联为一体,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不仅把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了,而且体现了手段、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包括“7·26”重要讲话都是紧扣“四个伟大”展开的。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行动纲领的深刻阐述,也都是紧紧围绕“四个伟大”来展开的。可见,“四个伟大”是一个需要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的整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这“四个伟大”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

  “进行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建设伟大工程”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了我们治国理政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现伟大梦想”明确宣示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牢牢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四个伟大”,切实加强理论研究阐释。讲话首次从“四个伟大”战略高度,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延展、创新发展、纵深拓展,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加大阐释力度,进一步彰显讲话所散发的思想理论的无穷魅力。

  “五个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发表的这个讲话,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科学深刻总结,也是为十九大胜利召开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要明确宣示”的问题,其分量不言自明。而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是“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精神状态。他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2016年3月,在分别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都寄语,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这“三气论”很好地鼓舞了相关代表团人员甚至全国干部群众的士气。同样是2016年3月,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而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一句“撸起袖子加油干”,振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

  强调精神状态,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亦有传统,例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在新的时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新的精神状态?党的十九大将会作出明确的回答。

  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事实上,在不同场合中,习近平对历史使命反复强调。例如,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再如,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样的奋斗目标,也必然是十九大的题中应有之意。

  “八个更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表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认识、把握和引领这种变化,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的新期盼,更加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九个方面”成就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以上可以概括为“两加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七个坚定不移”。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以“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加强讲话精神的理论研究阐释,采取扎实有力措施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兴起热潮、营造学习宣传贯彻浓厚氛围,抓紧抓实抓好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思想理论准备。

标签:习近平;“7·26”重要讲话;关键词责任编辑:周婷婷
【相关阅读】

好书榜

300x250

书闻

Copyright ©2006-2016 红旗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新出网证(浙)字1号; 浙ICP备100328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