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汪曾祺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1997年5月16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离开了我们。他曾在一个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夜晚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20年来,他的人、他的文被人们不断提及。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诗情画意却不矫情,他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对生活默默的温情,打动人心,或许这是因为他 “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正如他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2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汪曾祺“我手写我心”的淡雅文风,品味他对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怀念这位贪吃,贪玩儿,贪恋人世间的可爱老人。
故乡·小说·风俗画
汪曾祺生于1920年,是江苏高邮人,他曾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的感觉,如同看一幅风俗画,如果给这些风俗画加上一些修饰词,那么可以是清新隽永、生趣盎然……
1991年,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写道,“ 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他最令人称道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受戒》。汪曾祺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真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小说中那青涩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古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轻快活泼,就像一个梦,读到这里实在不忍心唤醒。
汪曾祺小说在语言上充满了“中国味儿”。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善于写人,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素朴的鲜活感,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处细节描写,这个人的模样性情就出来了。
汪曾祺所画的《昆明猫》
汪曾祺喜欢在街上逛,书店、裱画店……“无目的地闲走,闲看”。经过锡箔作坊,师傅用很大的木槌夯砸锡片,他都看得津津有味。《七载云烟》中,他感慨:“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当代学者孙郁说,人们只知道汪曾祺厉害,却不知道他何以厉害。汪曾祺文笔中有许多“暗功夫”,他是从古典和乡土中缓缓而来,从大众和民间提取诗意,这样的作家“百年之中,不过寥寥数人耳”。
师生·挚友·沈从文
汪曾祺与沈从文
汪曾祺就读于西南联大,在昆明先后待了七年,五年读书,两年教书。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这是他一生待的最长的地方。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他们都博学多思、敏感多才,二人之间有许多轶事为人津津乐道。1941年,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昆明的一些人事,其中说道:“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1948年, 汪曾祺与未婚妻施松卿合影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辗转来到上海,希望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一份职业,却不料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汪曾祺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沈从文知道后,写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沈从文致信上海的李健吾,请其对汪曾祺多加关照。由于沈从文的推荐,李健吾举荐汪曾祺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汪曾祺在此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生活,并结识了巴金和黄永玉等人。
汪曾祺去世前,梦见了他的老师沈从文。“沈先生还是那样,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挟着一摞书,神情温和而执著。”汪曾祺记下了这个梦,只有一两百字,文章的名字叫《梦见沈从文先生》。
吃饭·下厨·家常菜
做饭的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是少有的能做会品能写的文人,他甚至可以自创菜,例如一道油条塞肉,即是独家。甚至还有一本书,总结汪曾祺先生各种谈吃的文章,名《做饭》。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所以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汪曾祺研究者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就餐。
一次一个法国客人来采访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盐水煮毛豆。那位法国人第一次吃盐水煮毛豆,竟然连毛豆壳都吃了下肚。还有一次一位台湾作家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那位客人最后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
他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汪曾祺在《家常酒菜》中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
看汪曾祺的作品,完全可以依样画葫芦地做出一道好菜来。他在《吃食与文学》中说,一次到菜场买牛肉,见一个中年妇女排在他的前面。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汪曾祺很奇怪:不会做,怎么还买?于是毛遂自荐,给人家讲解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讲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和干煸牛肉丝。
其人其文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人间草木》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蒲桥集》
坐在亭子里,觉山色皆来相就。
——《汪曾祺散文》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我为什么写作》
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一辈古人》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受戒》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做饭》
【图书推荐1】
书 名:《人间滋味》
作 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654-5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内容简介】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人间滋味》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人间滋味》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图书推荐2】
书 名:《人间有戏》
作 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653-8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内容简介】
《人间有戏》本书所选的都是与戏曲有关的文章,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剧团编剧时,二十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每一篇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每一篇都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内容涵盖“样板戏”的谈往、名人轶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游记、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图书推荐3】
书 名: 《人间草木》
作 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652-1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内容简介】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人间草木》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最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人间草木》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