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5小时发声”在全国遍地开花
2020年09月10日 15:46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龙敏飞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越来越像透明人。我们如此,各级部门也一样。“5小时发声”的规定不是上限,未来还有可能更进一步,唯此,才能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
近日,安徽省政府发布实施《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今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要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9月8日《新安晚报》)
《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小时内必须发声”的条款引发舆论关注,其背后,寄托了社会大众对信息公开的希冀,也承载着政府部门提升舆情应对能力的实践。一个无法忽略的现实是,互联网时代,一些部门捂盖子的功夫再高,也跑不过新媒体“飞毛腿”的速度,扛不住网友们抽丝剥茧揭开真相的反噬能力。所以,与其捂盖子,不如主动揭盖子。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这意味着,做好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工作早已被重视起来,但在各地的操作与落实中,却遭遇了一些现实的“梗阻”,这就要求各地对症下药,弥补短板、积极作为。
“5小时发声”需要努力的方向,一是落实到位,二是复制推广,让这一规定在全国遍地开花。要让制度规定落实到位,首先,要有配套的“惩戒措施”“处罚机制”,让利剑高悬,才能让各地的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要明确“谁来说、怎么说、说什么”的问题,对于这样的事情,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不然的话,难免会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消解制度的善意。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越来越像透明人。我们如此,各级部门也一样。之前,黄金24小时一度成为官方应对舆情危机的规则,但世易时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舆情危机应对的时间期限越来越短。“5小时发声”的规定不是上限,未来还有可能更进一步,唯此,才能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