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丨我随浙报摄影记者徐永辉“走亲戚”
2019年05月04日 11:09 浙江新闻客户端 王启源
写在前面的话:今年5月2日翻阅《浙江日报》,欣闻5月1日新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了浙江日报老摄影记者徐永辉的口述文章《一个摄影记者和一户人家的70年》,读后,深有感触。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我有幸全程陪同徐记者的一次下乡采访,至今记忆深刻。兹将37年前写的《随浙报摄影记者徐永辉“走亲戚”》一文,抄录如下。我想,从中可以看出,徐永辉同志作为党报记者自觉做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深入群众的采访作风,确实是几十年如一日,走到哪里都一样的。
《随浙报摄影记者徐永辉“走亲戚”》
1982年12月上旬,《浙江日报》摄影记者徐永辉到兰溪农村采访。当时,我到兰溪县委报道组工作才几个月。第一次看到老徐,只见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要不是背着一个摄影包,也许说他是个农村干部更合适。他头一天到县城,第二天就安排下乡,并准备在农村住几天。
报道组姚同志让我陪老徐下乡。我跟着老徐一连跑了几个公社。只见老徐走到哪,都有熟人。更让我惊讶的是,老徐说,他这次是来走“亲戚”的。原来,不久前,大塘公社东江畈大队一位叫郑招弟的农村老大妈请人写信,邀请他去玩。当时,我感到难以置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不少城里的干部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乡时蜻蜓点水,深入群众不够,农民对上面来的人往往敬而远之,亲不起来。可是,眼下竟有人写信请一位省报的名记者作客,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9年元宵节前夕,90岁的徐永辉(左二)来到黄岩凉棚岭村看望拍摄对象叶兴法一家,叶兴法夫妇同徐永辉热情握手。 浙江日报记者 邵全海 摄
12月4日一早,晨雾弥漫。我们先到大塘公社,再从那里出发去“走亲戚”。老徐的“亲戚”家离公社有五六里路,弯弯曲曲的。可老徐居然在迷雾中顺顺当当地找到了郑招弟家。年已七旬的郑大妈喜上眉梢,忙丢下手上的活计,叫来儿子和儿媳妇。让儿子陪着我们,她自己则和媳妇炒了两大碗花生和瓜子,招待我们。不一会,又端来一大盆热腾腾的煮鸡蛋。完全用当地群众接待亲戚的风俗招待我们。老徐和郑大妈家里人就像亲戚一样叙家常。我几乎搞糊涂了,不禁问道:“你们真是亲戚?”老徐笑着摇摇头。不料郑大妈兴奋地说:“我们是亲戚,我们是‘解放亲’。”接着,郑大妈给我讲了和徐同志认识的经过。原来,老徐这回已是第七次到东江畈了。早在50年代、60年代,老徐就多次来过这里。1981年5月,老徐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以后,再次到这里来,想找一个熟人。可是,这十多年,人事沧桑,老徐要找的那个熟人已长眠地下了。当老徐正在为故人感慨时,郑招弟来了。她顾不得放下手中的菜篮子,就把老徐往家里拖。一路上赞不绝口地夸自己的儿媳妇,要老徐给儿媳妇拍张照片宣传宣传。
老徐很为郑大妈晚年有这样一个幸福家庭感到高兴,欣然答应为她们拍了照。临走时,郑大妈再三要老徐春节去她家吃年糕。老徐回到报社以后,不久就把照片寄来了,还写了封信,祝愿郑大妈一家永远和睦幸福。到过春节时,郑大妈全家都在等老徐,但一直等到国庆节都没有来。11月中旬,郑大妈再也等不住了,于是,就请人给老徐写了一封邀请信。
老徐一边嗑瓜子,一边高兴地听郑大妈叙谈往事。郑大妈讲完以后,老徐又和他们一家人摆龙门阵。他详细询问了郑家一年来的生产情况和经济收入,还掰着手指给他们算人均收入。当老徐把算出的结果和别处采访来的情况一对比,觉得还不够富时,又和一家人商讨1983年的致富计划。
吃过午饭,我们要离开郑大妈家时,老人叫住老徐,说要和他一起拍一张“合家欢”照片。老徐高兴地遂了老人的心愿。当我们告别郑大妈一家人,走出门时,只见老人捧着一碗花生和瓜子追上来,硬要我们带着路上吃。老徐告诉她,袋里装着照相软片,不能放。老人就硬把老徐头上的帽子摘下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