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哲学智慧 滋养立德树人
2019年04月15日 16:39 旗书网 《儿童哲学》编写组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八个统一”,为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指明了方向。尤其对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宽”“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让我们芳草地国际学校编写和教《儿童哲学》的全体教师倍受鼓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担当起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使命,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思政课明确了方向。
回想起这几年,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以德育为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努力探索德育该怎么进行,道德该怎么教,用什么方法教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让我们认识到,道德是规范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是世界观问题。而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就是方法论问题。小学生走进了学校,这是他们走进社会的第一人生驿站,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了,对他们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教育,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提升认识世界的思维品质,从哲学汲取智慧,滋养道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习总书记说,世界观是人生的总开关,并一再强调,学哲学用哲学,用哲学滋养,掌握“看家本领”。教小学生学哲学,让他们从小把握这个总开关,习得“看家本领”,伴随在他们人生的路上。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幼学琼林》的“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在识字的教育中,蕴含着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启蒙,进行着思维方式的训练,非常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始研究、实验教小学生学习哲学。他们能不能学哲学呢?学什么样的哲学?怎么学哲学?
我们认真研究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发育水平和生活经验积累状况,以及对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反思,我们认为小学生能学哲学。
小学生的童性,是一种没有经过后天知识训练的纯然的精神特质,天性的好奇,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人之初的原始思维,他们对所遇到事情刨根问底的追问。有学者说,这是苏格拉底式的“傻问”,对事情的来源有无限的兴趣。海德格尔认为,这是原始性的追问,才是真正哲学的追问。哲学就是要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儿童追问是对本源的追问,是无先人之见、对真善美的天然渴望与执着,这是哲学思考的基本品质。对此,《学生是个哲学家》的作者黄鲁奇认为,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新事物、新经验,赋予每一个事物一个观点,他们勇于怀疑、质疑,就像个批判家,这就是初始的批判思维。因为有批判思维,才有了伟大的爱因斯坦;因为有批判思维,才有了伟大的马克思。
童性的童真童趣有着不加雕饰的真我。童性的率真所展示的兴趣盎然,充满了对世界的美好憧憬,童态的知足常乐、阳光心态,童爱率性本然珍爱友谊,真诚地交往,……这就是哲学所追求的境界。
小学生的生命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珍爱生命,看待世界不是功利的,爱说爱做、敢说敢做,体现了哲学知行合一的完整性,更接近哲学的本真状态。教儿童学哲学,开发儿童的智慧和思维潜能,是解放学生,还学生完整的童年,让学生永远保有好奇心、童心、快乐之心,让学生的幸福追求从这里起步。正像《儿童哲学》序言中所说,让学生“知真知善知美”,“习真习善习美”,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看一看,在实验过程中,一个若大的“物质”概念是怎么让学生知道的。
学习“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内容时,老师提出“你们能把香蕉、苹果、鸭梨……这一类东西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同学们说:“水果”。
老师问:“你能不能把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宇宙里所有的天体也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学生先是想,接着是争论,没有满意答案,以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当老师说出“物质”时,学生的兴奋、新奇弥漫了课堂。
当老师用解释的方法问:物质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吗?正在学生思考时,老师读到一年级学过的语文课文《地球爷爷的手》,学生毫无争议地说:地球爷爷的手是“地球引力“。
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学生跳起来又落地说:地球吸引我!
有的学生说,没有引力我们都飞起来了!有的宇航员离开地球在空中飘着!
……
老师问:我们感觉到的地球引力算不算物质?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多数同学说地球引力是存在的东西,应该算物质。
老师归纳:物质就是本来存在的东西,不管我们人类能不能看到或摸到。
接着老师讲了宇宙中的“黑洞“,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新奇、兴趣。让老师始料不及的是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很担心。”
老师不解地问:“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黑洞能不能把地球吃掉?”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老师说:这是一个大秘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科学猜想,留给你们用知识去解密吧!
这样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老师启发引导,对故事的情理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运用抽象思维方法,让学生初步接受了。並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出想象力、联想力,让思维自由飞翔,引发他们富于逻辑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性,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用探索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生命追求,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又比如,我们在三年级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人生是奉献还是探索。老师帮助两方进行充分准备。在辩论会上,争论激烈,有的学生临场发挥,还用了反证法申明自己的理由。家长旁听了辩论会。有个家长十分感慨地说:“孩子长大了!”这也是一次让家长反思自己价值观的教育。
在探索过程中,生动的实例还很多。实践证明,学生能学哲学。
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哲学?
《儿童哲学》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创办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马修•李普曼教授,后传到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我们学习研究美国儿童哲学,最典型的就是故事《苏菲的世界》、英国的儿童哲学家罗伯特•费舍尔的《教儿童学会思考》、台湾的詹栋梁的《儿童哲学》。 我们认为西方“儿童哲学”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儿童的形式逻辑思维的,哲学的内容并没充分地体现出来。西方的《儿童哲学》基本上是以教学实例为根据的研究过程展现,除了故事,没形成有体系的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本指导,对小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教育,是其他任何哲学都无法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真理的立场,公开申明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服务,这是根本的善;追求真理的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境界的真善美,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这是培养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辩证法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既是认识世界也是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恩格斯明确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並指出形式逻辑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式逻辑是人的思维形式,是识事物的“辑助工具”,而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科学方法群既证明着辩证法的真理性,也推动着辩证法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时代,需要人的“理论思维”的充分发展才能激活创造思维。科学研究已经从“搜集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材料”所形成的独立学科研究,发展到现代跨学科研究的新时代,而跨学科研究正是证明着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跨学科研究不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学科界限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主的研究系统,这就是辩证法的系统论。既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也突出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方法。系统论是当前流行的STEM课程的核心思维方法。
当前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审慎思维”、“思维导图”、“成长思维”等,我们遵照习总书记的教导“不能以洋为尊”,要加以分析借鉴。现在提倡“批判思维”,其实,辩证法的否定性就是认识事物在自我否定的扬弃中发展,这就是批判思维,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今天,当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使学富五车也无济于事,只有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才能触类旁通,打开知识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掌握好辩证法。在实践中也充分证明,学生能学辩证法。例如,在学习“实践”这一内容,以“小马过河”故事为情境。
当老师问:“小松鼠也想到河那边去看看,可是它不具备条件,怎么办呢?”
有个学生说:“给它创造条件,让牛伯伯和小马驮它过去。”
又一个学生说:“架一座桥,小松鼠就能过去。”
有的说,给小松鼠一条小船。
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让小松鼠飞过去。在大家都愣住了,他大声说:“让科学家给它克隆两个翅膀,飞过去!”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又如,在学矛盾双方转化原理时,说到优缺点的转化时,有个学生说:“我的优点是跑得快,但是,不能在楼道里跑。”有个学生说他的优点是助人为乐,可是,助错了人就不乐了,并举了一个他和妈妈遇到被骗的一件事为例。
学习了辩证法,提高了学生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理性的自律意识。
实验中,这样的生动事例很多,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开发和调动出来。促进了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说明道德成长和智力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也说明德智体美劳各素质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基于实践和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论体系为参照,编写了《儿童哲学》。如在“实践观”的内容中,有一节“我们爱劳动”,让学生知道一切社会财富都是活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这是人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去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中小学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观落细、落小、落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了其中。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让我们荡起理想的双浆”,以伟人和科学家的理想追求为榜样,结合学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办学理念,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畅谈自己的理想。我们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一带一路”的精神融入其中,学生表现出来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和自信,为他们成为有国际主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动力。
就这样,凝结着全体师生智慧的《儿童哲学》终于问世了。
在党的十九大后的新宪法中,把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要求,让我倍感欣慰。
我们是怎么教小学生学哲学的?在几年的探索中,最难的是怎样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和深刻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学生的初步认知,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了。在教学实践中将高深的哲学道理转化为学生可以认知的语言表达,把其儿童化,学生才能接受。例如,在唯物论部分,把物质世界表达发“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把难理解的“意识”表达为“人会思考”,把“实践”表达为“自己试自己做”,把“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表达为“换个角度思考”等等,并选取情境性强又富含哲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载体,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等;有传统故事,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还有语文课文的,如“画风”、“玲玲的画”等;外国的哲理故事,如“理念鸡”、“骗人的广告”等。
在教学设计上包括几个环节:围绕教学的主题,用小实验、小游戏等情趣引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接着通过引导对故事的情理分析,启发得出哲学观点。再通过拓展故事,由观点转向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我们还设计了“亲子互动”栏目,将在学校的学习引申到家庭,在家庭和父母的讨论中,学生带回很多有趣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最后一个栏目是“哲思哲理”,把本课的哲学理论较清楚地表达出来,成为本课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汲取了苏格拉底的诘问方法,使研究和讨论步步深入。诘问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以教师为主导,我们把诘问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追问,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思维、自信心和合作精神表现出“智力美德”的人格精神。例如,我们在三年级开展辩论会。在辩论中,学生的激情辨答,一个也不示弱。观点的陈述、反驳的力量、自信的精神,令老师和家长震惊。
在课上,老师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质疑。通过集体探究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生学习哲学,效果明显,多次在区市里展示,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儿童哲学》于2016年10月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初版。当红旗出版社拿到书,联系学校,社长和主编亲自到校听课,指导修改。现已出版,全国发行。並由出版社与芳草地国际学校联合成立了“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给继续研究搭建了很有价值的平台。
《儿童哲学》仅仅是研究的起始,通过反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有修改的必要和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按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的“八个统一”要求,认真修改,使其更加贴近青少年阶段的人生“拔节孕穗期”,做到“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遵照总书记提出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精神,由朝阳区泛海幼儿园在借鉴《儿童哲学》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编写了巜幼儿智慧学》,红旗出版社正在出版中。在红旗出版社的指导推动下,现在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开始组织编写适合初、高中学生应用的哲学。
我们遵照习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遵照“思政课是一门创新性、讲道理、有情怀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讲好哲学课。